鳃霉病病原属芽枝霉目,芽枝霉科(Blastocladiaceae),鳃霉属(Branchiomyces sp.)。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体比较粗直而少弯曲,通常是单枝延伸生长,菌丝体的直径为20~25微米,孢子的直径也较大,为7.4~9.6微米,平均为8微米,略似Plehn(1921)所描述的血鳃霉(Branchiomyces sanguinis);寄生在青鱼、鳙、鲮等鳃里的鳃霉,菌丝常弯曲成网状,较细而壁厚,分枝特别多,分枝沿着鳃小片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菌丝的直径为6.6~21.6微米,孢子的直径也较小,为4.8~8.4微米,平均6.6微米,似Wundseh(1930)描述的穿移鳃霉(B.demigrans)。在我国发现的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鳃霉究竟属哪一种,暂未定名。
该病症状是初期无症状,当附着于鳃的孢子发育成为菌丝,菌丝向内不断伸展,一再分枝后,贯穿于组织中,破坏组织,堵塞血管,引起血液循环障碍,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小片肿大,充血,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鳃受到破坏,呼吸机能大受阻碍,往往是急性型的,可在短短1~2天内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60%以上。慢性型表现的症状不,有时表现为鳃的小部分坏死,个别部分由于贫血而呈苍白色。有些病鱼的鳃瓣末端呈浮肿现象。诊断时,须用显微镱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菌丝的寄生状况。
该病流行情况:在广东、广西、湖北、江苏、浙江、上海、辽宁都有发现。尤以广东严重,主要危害鱼苗到鱼种阶段的鱼类。敏感的鱼类有草、青、鳙、鲮、银鲴等鱼,其中鲮鱼苗为敏感,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每年5~10月流行,尤以5~7月为甚。当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有机质含量高时,容易暴发此病,在几天内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本病为口岸鱼类笫二类检疫对象。
防治方法:
①经常保持水质清洁,不使池水有机质过多,适时加注新水,可减少发病机会。
②用生石灰清塘,勿用茶粕清塘,使用混合堆肥,不用大草肥水,预防鳃霉病发生。
③对发病鱼池迅速加注新水,或将鱼转移到水质较瘦的或流动的池水中,病可停止,但要注意防止转塘而引起的病原体传播。
④用漂白粉全池遍洒,使池水成1毫克/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