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期治疗了一例头胎奶牛坏疽性乳房炎病例,但经过及时治疗,该母牛未曾出现的败血症症状,其余乳区没有受到影响,结果发病乳区坏死瞎掉,奶牛恢复健康,现将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单个乳区新发坏疽性乳腺炎典型临床症状
单个乳区坏疽性乳腺炎转阴
1案例介绍
本场头胎母牛,正常自然分娩,但胎衣不下,分娩第二天早上发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测量体温为40.5度,右后乳区发红,硬固,乳汁淡,呈黄水样。临床诊断为急性乳房炎。
治疗:使用头孢噻呋钠4.5克,庆大霉素200万单位,30%安乃近30ml,地塞米松20mg,维生素C5克,5%葡萄糖氯化钠盐水2000ml静脉注射,头孢1.5克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乳头注入。下午发现该牛右后乳区乳头上方10cm左右处出现一直径约6cm的圆斑,颜色发紫,与周围组织有界限。整个右后乳区触感冰凉,乳汁仍为黄水样。初步诊断为坏疽性乳房炎。
续治1:继续上午处方治疗外,肌注盐酸头孢噻呋20ml,外阴动脉穿刺注入头孢1.5克,庆大霉素60万单位,生理盐水50ml。
续治2:第三天该牛体温39.3度,食欲有所恢复,但是右后乳头上出现两个蚕豆大小淡黄色透明水疱,坏疽乳区手感温度上升,和其他乳区温度一致,坏疽部位颜色由紫色变位暗红色,下午见坏疽部位有淡红色血水渗出(具体症状见图1)。除继续静脉注射昨天上午的药物外,静注50%葡萄糖500ml,20%葡萄糖酸钙500ml,5%碳酸氢钠500ml。乳头注入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300万单位后,不再进行挤奶和乳头注药。同时肌肉注射速解灵20ml。
第四天第五天治疗同第三天。该牛右后乳区肿胀稍微减轻,食欲恢复正常,其它三个乳区未受影响。右后乳区坏疽部位颜色逐渐变黑并结痂,乳头水疱破裂后皮肤重新长出。第六天开始仅肌肉注射长效头孢7.5克/天,连用3天后停药。以后每天观察,该牛右后乳区症状逐渐减轻,坏疽部位皮肤脱落,流出黄白色脓液,每日喷涂紫药水,一月后坏死乳区缩小,坏疽部位缩小,不再流脓,伤口逐步缩小结痂(见图2),45日后坏疽部位被结缔组织代替。
2总结
2.1坏疽性乳房炎多发病于新分娩的牛只,其中头胎牛发病率要高于经产牛发病率,一般呈散发。引起坏疽性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通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属以及厌氧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
2.3本病常因母牛分娩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分娩时产道损伤或乳头损伤等造成细菌经产道或乳导管侵入或经由其它损伤部位而感染本病。
2.4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α-溶血素、β-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凝固酶等有害物质。其中α-溶血素具有收缩血管和坏死皮肤作用,而凝固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能引起组织血液凝固,造成被感染组织发生缺血性凝固性坏死。同时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很容易有引起败血症。
2.5临床诊断需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在没有实验室作出病原菌鉴定的前提下可首先对症应急治疗,并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措施。
2.6防治思路主要是抗菌消炎、强心解毒,防止败血症。
发病后静脉或肌肉注射大剂量β内酰胺类、庆大、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或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制剂,抗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病初期,可经外阴部动脉注射抗生素,直到全身症状消失,以预防败血症;强心解毒可静注安纳咖、维生素C、25%或50%葡萄糖水等;为改善脱水症状,用复方氯化钠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液和维生素类等静脉输液;使用5%碳酸氢钠纠正酸碱平衡。静注葡萄糖酸钙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管的致密性,使炎性渗出减少。
2.7预后根据发病后病情危重情况和治疗效果判定预后,因该病有很高的死亡率,一旦治疗效果不,建议紧急淘汰,以减少损失。同时因该病病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且危害极大,一旦发病,应对发病牛附近区域应进行紧急消毒,即使牛只经过恢复也应对牛床周围、牛舍进行清理消毒,减少下次牛舍发生该类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