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鱼种有不少习惯名称。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鱼,称鱼花、水花,从仔鱼培育到全长3厘米左右的幼鱼,身体已经被鳞片覆盖,称鱼种。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将孵出的仔鱼培育成鱼种的过程。
目前石斑鱼苗孵化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室内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采用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的。室内水泥池育苗能完全人工控制水质和水温,鱼苗生长需要什么,可以在水里添加什么,使鱼苗不受水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这是其的优势。但问题在于,目前并未真正搞清楚石斑鱼苗生长到底需要什么,这使得这种投资较大的生产方式在现阶段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果。而室外土池的水质又受底质的影响,人为控制困难,天气的影响又使水环境容易变化,这种方式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室外高位池育苗介于上两种方法之间,是目前石斑鱼种苗生产的主流,市场上卖的苗大多是这种方式做出来的,包括标粗;选塘的标准应以苗种生活环境的适宜,人工饲喂、管理及捕捞方便等几方面来考虑。同时亦应根据培育不同种类加以选择。池塘不宜过大,一般以面积1~5亩、平均水深1.5m以上为宜。要求进排水方便,堤岸完整坚固,堤壁光洁,无洞穴,不漏水,池底平坦,并向排水处倾斜,近排水处设一集苗池,可配套提水设备。池塘四周应无树荫遮蔽,使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有利于饵料生物及鱼苗的生长。
(一)石斑鱼的育苗环境
1.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31℃,水温22℃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开口能力差,22~24℃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3℃以上仔鱼活动不正常。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防止日夜水温的剧变。培育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微流水,是持续供应经过滤的海水。
2.酸碱度: pH7.8~8.8。
3.溶解氧: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4.氨氮: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水质指标,一般要求不超过0.7mg/L。氨氮含量达到1.2mg/L以上时1~2cm的仔鱼出现活动不正常现象,这些鱼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身体与水面呈45℃左右在水面窜动,或身体纵轴与水面呈45℃左右仰游等,数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5.光照:育苗池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5000~15000lx,以6000~8000lx适宜。光照低于5000lx时,仔鱼发育缓慢,开口摄食困难;光照太强,育苗池中藻类生长极快,对鱼苗生长不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6.盐度:点带石斑鱼产卵、孵化用水盐度为30~33‰时孵化率较高,盐度则孵化率下降。育苗前期用水盐度与孵化用水相同,育苗后期盐度可逐渐。
(二)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石斑鱼幼体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开目期(3天)、出芽期(9天)、发翅期(12~14天)、开翅期(14~24天)、收翅期(24~30天)、红头期(30~35天)和背带期(35~40天)。鱼卵发育经过5次变态,根据温度不同约孵化22~40天成石斑白身寸苗。培育为微流水,放养前后,对池 (箱)、网具、器具、与运输捕捞设备均加以消毒和定期清洗,以避免病原。
1.孵化池或孵化箱的准备工作(受精卵孵化成鱼花)
①进水:冲洗干净池底和四周侧壁。进水可用沙滤系统进水,无条件的就用20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
②进水消毒:进水后用百安威(或绿康露)1瓶2亩水面消毒,或者用漂白粉(1包/亩)全池泼洒,开增氧机;
③解毒:五天后用解毒超爽(每m3水体用解毒超爽1毫升)解毒及降解重金属;
④抽水进经消毒处理过的孵化箱或桶中,每m3水体滴入护苗露0.5毫升;
⑤打开充气石充气(一般可均匀放置9个充气石);
⑥水温23℃以上可下卵。先把装有受精卵的包装袋放入孵化箱中,待包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打开包装袋口,向袋内缓慢加水5~10次,缓缓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或池中。一般情况下,每口3m×3m×1.2m的孵化箱可孵化受精卵1公斤左右。
⑦孵化:一般情况下,在水温28℃左右,盐度30~33‰的海水中,受精卵经过约24的孵化就能出膜成仔鱼,此时应及时将气量调小,使孵化箱或池中的水呈微沸腾状态,以防因气量过大损伤仔鱼;孵化过程中注意遮光遮雨。一般在卵质较好的情况下,孵化率在80%左右。仔鱼出膜约48,肉眼观察到仔鱼的眼点黑色素和腹部黑色素已经出现。将仔鱼置于玻璃杯中,可见其用吻部有力地碰撞杯壁或杯底。
⑧仔鱼放养:仔鱼开口后可考虑放养。一旦发现仔鱼有摄食动作,就证明仔鱼已经开口,可摄食外源营养物。此时及可打开孵化箱,让鱼苗随水流入育苗池中。育苗池要求:池塘水色渐浓,饵料生物已较丰富,小型轮虫和桡足类幼体较多;应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时机放养。
2.育苗池的准备工作(仔鱼培育成鱼种)
清塘:对育苗池人工清除池底污泥和浒苔等,暴晒7~10天,然后进水10~20厘米,每亩。米用漂白粉13.5kg或60~75kg生石灰全池泼洒。确认池塘中的鱼类、甲壳类全部死亡后,排掉池塘水,大概3~5天(如果是铺薄膜的池塘,只需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再暴晒7~10天,就可以进水),选择晴天,先用20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20~30厘米,用解毒超爽(每m3水体用解毒超爽0.5毫升)兑水泼洒解毒;3后按6~8亩用1包黑金神+2 包活菌王(粉剂)+2包藻健康泼洒(三者需提前浸泡1个晚上),目的是分解因消毒的生物尸体及有机污染物,还可以抑制青苔或丝状藻的产生。
培育饵料生物:把水加到1.3米左右,按2亩。米用绿康露1瓶(或得立康1包)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开增氧机曝气2~3天,施肥肥水。为了仔鱼下池后有适口充足的饵料生物,应把握好育苗池肥水培藻的时间,一般应选在受精卵入箱孵化的前1~2天进行,在使用绿康露或得立康3天后,按 2~3亩。米用1桶六抗培藻膏+1包酵素钙肥+1包特力钙+10斤鳗鱼料(粉)浸泡一个晚上泼洒,培育藻类、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经过5~7天左右,池塘水中的轮虫密度可达到10个/ml,桡足类等浮游生物亦大量繁殖,且无节幼体多,成体少,这时将仔鱼移入池塘中进行培育。这时透明度一般在 20~40cm之间,溶解氧在5mg/l以上,pH7.8~8.8。
(用水产酵母发酵培虫饲养鱼苗:先选择一个干净平整的水泥地面,冲洗干净干后备用。然后按100公斤干料(如豆粉、菜子粕、鲜鸡粪、麸皮,油糠等),加入水产酵母1公斤混合均匀,加入干净水30公斤再搅拌均匀(即总含水量约40%);一般用手握紧有滴水挤出,松手即散开为准。松散地推积在干净预处理地面上,一般在环境温度不低于20℃情况培养2~3天使用。温度在28~32℃度时生长,温度低时可加保温处理,长好的培养物有特殊香味,酸味。用量:每立方水用按上述方法发酵后的产品10克。)
(三)鱼苗各阶段饵料及投喂方法
孵化后鱼苗体细长,无游泳能力。水温在25~29℃孵化后25开口,72卵黄囊已吸收殆尽,此时开始摄食;鱼苗大多聚集在鱼池中上层,且喜欢沿池壁觅食。随着鱼苗的发育必须改变投喂不同的饵料生物,根据从卵黄囊期仔鱼到幼鱼的发育过程中饵料的转换,可分为三个培育阶段:
阶段:卵黄囊仔鱼到仔鱼后期:鱼苗由内源性营养转换为外源性营养,一般在开口摄食后的2~3天。此时投喂的外源性营养为小型浮游生物,主要是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小型轮虫等,及池塘中培育的藻类。
第二阶段:仔鱼后期到稚鱼期:一般在阶段后养至20日止。此时鱼苗有延长的一条背鳍棘与左右各一条的腹鳍棘,形如风筝状,俗称发翅仔。摄食由小型浮游动物向大型浮游动物转换,主要饵料有轮虫,约饲养5~7日后,鱼苗背鳍及左右腹鳍开始延长出长棘,且随时间增加而背鳍、左右腹鳍更加延长,形状类似飞鱼。此时水质控制相当重要,尽量促持水质稳定,水色保持淡绿色为佳。本阶段末期可投喂小型挠足类,卤虫幼体等,约经15日腹鳍长棘收起,25日左右背棘长棘收起,称为“收翅”。
第三阶段:稚鱼后期至幼鱼期:此时鱼苗已长至2cm~3cm。由于其他鳍棘的长出,就显得原先的背鳍与左右腹鳍之长棘“消失”,此时意味着鱼苗即将变态为进入底栖生活的稚鱼期,摄食转向底栖饵料。主要饵料生物有丰年虫、桡足类、糠虾及搅碎的鱼、虾、贝肉糜等,饵料应拌入健长灵(1%)混匀放置 30后投喂。
更换饵料应注意的事项:①每次更换饵料,要有2~3天的过渡时间,以便多数鱼苗能地适应新饵料;②更换饵料要适时,太迟影响鱼的生长,太早则由于大部分个体还不能摄食,不仅浪费,还会引起生长不均匀,使个别能摄食较大饵料的个体长得特别快。③育苗整个发育过程每3天全池泼洒1次酶解多糖+金肽康(每亩。米用酶解多糖250克+金肽康250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可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四)育苗期的水质管理
仔、稚鱼培育期间,每天要勤加巡塘,仔细观察仔、稚鱼活动与生长情况,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氨氮、pH等。掌握池塘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添换水,视情况小量多次用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特力钙、六控底健康来养护水质和底质。平时注意天气变化,泼洒应激宁、粒粒神减少仔鱼应激反应。当仔鱼长到7到10天龄时开始长翅,这时需要补钙,可用离子对钙补充钙质和能量,促进仔鱼的发育成长,尽快长成稚鱼,即“收翅”。经常检查池塘水中的生物饵料密度,发现生物饵料密度不足时,可适量补充轮虫与桡足类等天然饵料,注意切不可大量施用化肥。在稚鱼后期,可适量添加搅碎的鱼、贝肉,也可结合投喂部分粉状配合饲料。
1.育苗池内有充足的天然饵料;育苗后期,注意透明度不宜过高,否则池塘内容易长出丝状藻。因此要留意每天的水质情况,适时追肥或保水。操作方法如下:
在仔鱼到稚鱼期:按2~3亩用1包酵素钙肥+1桶六抗培藻膏+1瓶新活菌王+2斤鳗鱼粉(或料)浸泡一个晚上于第二天上午泼洒;
稚鱼期到幼鱼期:按2~3亩用1包酵素钙肥+1桶六抗培藻膏+3包活菌王(粉剂)+2斤鳗鱼粉(或料)浸泡一个晚上于第二天上午泼洒。
2.加水或排水
一般情况是,仔鱼在12日龄以前不换水,之后可以根据水色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适当换水或加水,一般以加水为主。注入新水时,进水口套有筛绢网,网目从鱼苗早期的200目,逐步向120目过度,以便随进水带入部分生物饵料。
3.定期用解毒超爽泼洒,解毒净化水质;
随着投料量的增加及有机污染物的增多,定期使用活菌王(粉剂)或灵活100泼洒,分解有机物及有机污染物,防止底质恶化及抑制丝状藻的滋生。
4.在育苗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处理方法:
①“倒藻”的处理:
防应激:按2~3亩用高稳C1包+应激宁1包+降解灵2包泼洒,早晚各用一次。
肥水培藻:先用解毒超爽(1瓶3亩)泼洒;三后按2~3亩用酵素钙肥+活菌王(粉剂)或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鳗鱼粉(或料)肥水。
②丝状藻或青苔的处理:
按4~5亩及时1用1包黑金神配合2包活菌王(或灵活100)+2包藻健康浸泡3后泼洒,酌情隔天可再用一次,抑制丝状藻或青苔的生长。
③水体的表面张力过大:
及时按2亩用降解灵和粒粒神各1包混合泼洒,水体的表面张力。
(五)日常管理要点
1.一般情况下,池塘中都会有部分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等饵料生物供仔鱼摄食。当饵料生物不足时,需从其他饵料培育池中捞取饵料生物或购买补充至育苗池,保持池塘的饵料生物充足。每天检查饵料密度2~3次,投饵量以鱼达到饱食为度。投喂顺序为:仔鱼下塘至10天内,以投喂轮虫为主;仔鱼下塘 7~15天内,投喂桡足类为主;仔鱼下塘12~20天内,以投喂桡足类成体为主;仔鱼下塘20~30天内,以投喂大型桡足类与丰年虫幼体为主(丰年虫幼体应经过营养强化,且不可单独长时间投喂);仔鱼下塘30天至出苗,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虾苗,并可开始驯食鱼糜。
2.轮虫可用200目滤网捞取,投喂前再用100目滤网滤除较大型的饵料生物;桡足类幼体可用120~150目滤网捞取;桡足类可用80~100目滤网捞取;饵料生物必须用清洁海水洗干净并用活性蒜宝浸泡后投喂。
3.仔鱼下塘后期至幼鱼阶段,每2~3天用1次离子对钙、特力钙泼洒,以水体中有足够的钙质,满足仔鱼变态的需要,育苗成功率有很大的帮助。
4.防、抗应激:
仔鱼下塘后,每天按2亩用高稳C1包+应激宁1包混合泼洒;
天气突变、天气变化前后、温差大、雨天、雷雨天等情况,要及时做好鱼苗的防、抗应激工作。
①防止应激“倒藻”:在预知天气变化之前2~3天进行追肥和培藻:按3~4亩1瓶新活菌王(或2包粉剂活菌王)+1桶六抗培藻膏+1包特力钙浸泡3泼洒,增强藻相抗应激能力。
②防止鱼苗应激:每天按2亩1用应激宁1包+高稳C1包+降解灵1包泼洒,早晚各1次。
③增强抵抗力:用酶解多糖或金肽康(1包1亩)泼洒,增加鱼苗的体力和免疫力。
5.高温天气:
按2亩用葡萄糖2斤+高稳C1包+降解灵1包泼洒,一天2次,让鱼苗度过高温天气。
6.在育苗过程中,每2~3天用酶解多糖或金肽康(1包1亩)泼洒,可以增加幼苗的营养及育苗成功率。
(六)石斑鱼苗培育三道大关:
这是三道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的大关,尤其要引起重视。
道大关(开口过料关):在4~10日龄,这期间的成活率很低。有记载,孵化7d,石斑鱼仔鱼存活率<10%,甚至全军覆没也是常有的事。主要原因:包括卵质不良、先天性畸形、不能开口摄食等。除上述原因外,饵料中缺乏必需的生物生理活性物质,仔鱼很难完成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是仔鱼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育苗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投喂适口、营养能满足需要的开口饵料;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未及时开口摄食的仔鱼由于卵黄囊未耗尽,当时并不会死亡,但因营养不足,活力逐渐减弱,成活率很低;控制孵化水温和前期育苗水温,水温高时,仔鱼的代谢消耗太快,外源性营养跟不上;水质要好,除某些化学因子影响到仔鱼的生长发育外,水中颗粒物质粘附在仔鱼身上,可使之活力减弱。
第二道大关(发翅关):在孵化后12~15天左右,是在后期仔鱼阶段,这时鱼已经长出长的背棘和腹棘,内部器官进一步发育、外部形态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察到这个阶段的仔鱼全身产生粘液,由于趋光性彼此集群在一起,过度密集,窒息致死;有时观察到鱼在水面打转后突然死亡。根据有经验的养殖户介绍,采取以下措施有的好处:夜间育苗池边不开灯,保持水质清洁,清除池底和池边的丝状藻类,注意饵料的营养,增强鱼苗防、抗应激能力,防止鱼的密度过高或在鱼苗聚集处放置充气石充氧,以防止苗种窒息死亡等。
第三道大关(收翅关):在孵化后20~25天左右。收翅期容易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水体变坏,氨氮含量过高;另一个原因是鱼苗密度过大,收翅膀时候的石斑苗已经开始相互攻击和残杀,在密度大的情况下神经太紧绷,容易应激反应死亡;另外就是病毒发作,石斑苗自卵中就带有神经性病毒。这期间点带石斑鱼互相残食现象相当严重,经常可以观察到:个体大小差不多的鱼,一尾咬着另一尾的头部,两尾鱼一起死去;被咬伤的鱼待在池边,时常被追逐;少数摄食了同类的个体生长加速,以后更易残食同类。互相残食对育苗成活率影响很大,这是石斑鱼的习性,很难改变。但在点带石斑鱼互相残食严重的阶段投喂摇蚊幼虫,能使互相残食现象减少。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投喂桡足类或冰冻卤虫,桡足类的大小已经不太适合鱼的口径,需要找些大的食物;冰冻卤虫是死饵料,无法整天投喂。投喂摇蚊幼虫后,鱼随时可以摄食适口饵料,残食也就相应地减少。当鱼长到5cm以后互相残食现象自然减少。
(七)如何相互残食、育苗成活率
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为了成活率,相互残食是重点,营养是根本:
①适时筛选分池,龙胆石斑鱼在全长2cm以上的仔鱼就会发生残食现象,有时,由于被吞食的鱼苗个体过大,吞不进,往往造成两败俱伤,从而苗种培育成活率。为了避免残食现象的发生,一般约2天筛选一次,水温较低时可3~5日筛选一次。
②根据不同阶段,适时更换饵料。及时投喂足够数量的适口饵料,投饵频度,每天4~5次。饵料生物轮虫、卤虫等在投喂前应用水产酵母(投喂水产酵母的轮虫使用前还需经12绿藻强化)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进行强化培育。
③喂食频率,喂食频率对石斑鱼苗残食率的影响较为显着,喂食次数多使鱼保持饱食状态可以残食比例,所以每日喂食4~5次。
④保持合理的培养密度,全长10mm仔鱼,密度应小于10000尾/立方米,全长超过10mm时,密度应保持在500~1000尾/立方米。
⑤在水体中设置掩蔽物,如悬挂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减少互相残食。
⑥标粗,石斑鱼在育苗过程中,可以在稚鱼背鳍和腹鳍收缩后,及时起捕并立即分筛,尽可能统一规格,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通过投喂鱼糜驯化,尽量将其喂饱,可以减少残食,以此阶段的成活率。
(八)起捕
在一般情况下,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当鱼苗长到到2.5~2.8厘米,拉网起捕。先排水至水深0.8米左右,开始起捕。起捕时使用布网,选择鱼群多的一角,网围池塘的1/4面积,一网起捕的鱼不能太多。小心将鱼种捕起,运到水泥池分规格、暂养、准备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