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1958年在上海地区某些鸭场发现鸭肝炎,迄今已流行半个多世纪,1984年郭玉璞等证实我国鸭肝炎流行株为I型。DHV-I型又称古典株,此病毒流行甚广,呈世界性分布,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可达50%~90%。近年来,美国、印度、法国等已发现I型DHV的变异株,美国已对其分离物进行了比较,证明其确为I型DHV的一个变异株,命名为Bam-hardt株,与 DHV-I型在中和试验中呈部分交叉反应。1992年Sandhu也发现一类毒株,与I型仅有部分血清学相关性,称之为I型的变异株,命名为Ia型。 2007年,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先后报道和证实了DHV-I型的变异。
简易的鸭舍、落后的设备、粗放的管理、传统的技术很难生产出高质量标准的鸭肉产品,农村规模化饲养户由于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隔离、消毒、预防、治疗等综合防疫措施,给鸭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暴发提供了温床。尤其是现在市场分离毒不断出现变异毒株,给本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
鸡、鸭、鹅等禽类的蛋在营养成分上大致相同,主要由蛋黄、蛋清(即蛋白)和蛋壳构成。鸭蛋每个约重60克~75克,其中蛋黄占32%,蛋清占57%,其余11%为蛋壳。
抗体(免疫球蛋白,Ig)是机体受到外来抗原物质刺激后,机体免疫系统细胞产生的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并使之失活的一类球蛋白。家禽经特定抗原免疫后,可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入血液循环,当血液流经卵巢时,特异性抗体在卵细胞中逐渐蓄积,并储存于卵黄中,这种抗体称为卵黄抗体 (Immunoglobulinofyolk,Ig Y),它是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具有特异性和针对性,副作用。
随着养鸭业的发展,某些病原体的变异也越来越快,虽然疾病控制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但疾病感染压力却越来越大,疾病互传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畜禽疾病仍旧是影响养殖效益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部门还是养殖业户、组织都迫切需要有相应的的对策来控制疾病的发展,死亡,减小损失。毋庸置疑,外源性的特异性抗体是治疗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直接的方法。卵黄抗体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的外源性特异性抗体,其使用效果已经在临床兽医学上得到了验证和认同。在治疗鸭病毒性肝炎,使用卵黄抗体时,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Ig Y),Ig Y的作用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