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提高池塘养鱼单产,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规范养殖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确保养殖者增产增收,使之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所有养殖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就大规格罗非鱼高产养殖技术的一些基本操作规程作一叙述。
一、渔场总体布局
渔场总体布局就是要确定渔场内各生产单元之间的相关位置。总体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渔场的经济效益、生产管理和渔场的发展方向。
以养鱼为主体的渔场要合理安排鱼池的配置及位置、排灌渠道的走向及生活附属设施等。合理布局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有利于生产和管理;有利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根据生产需要和经济状况,制订近期和长远规划,为远景发展项目留有余地;做到经济、合理、适用,尽量减少投资,降低造价;逐步完善生产设施;方便生产操作,减免不合理的劳动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一)各类生产鱼池的平面布局
可根据生产需要,对鱼池种类的配套、排灌系统和堤岸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布置它们的位置。
1、鱼苗、鱼种和成鱼池。鱼苗池应靠近水源处,鱼种池围绕鱼苗池,外围与成鱼池或与成鱼养殖水面相邻。鱼苗池一般应占养殖总水面的5%左右,鱼种池占10%左右,成鱼池占80%左右。鱼池规格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宜,长宽比一般为2:1或3:2。
2、蓄水池。包括过滤池、沉淀池。其位置应接近进水口或设在全场鱼池的最高点,或以高处面积数十亩的池塘作为蓄水池,则更为适用、经济。
3、排灌系统。①尽量利用天然地形落差,使鱼池达到自流排灌的目的。要求进水口水源高出鱼池水面,排水口要低于池底。②灌、排水渠彼此独立,以防污染水质,传播疾病。切勿把进、排水系统合并在一起使用。
4、堤岸。包括池堤、隔堤、边堤、交通堤和围堤。鱼池堤面宽度一般为2-5米;与排、灌水道间的堤宽度为3-5米,围堤宽度一般为4-6米,主要交通堤面为5-10米不等。
(二)场房布局
场房布局包括办公室、实验室、仓库和职工宿舍等。渔场的生产、办公用房等应尽可能设在渔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
二、鱼池环境条件与鱼池改造
(一)池塘环境条件
池塘是鱼类的生长场所,其条件的好坏对鱼类的生存、生长和发育,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1、周围环境。原则上鱼池不宜建在工厂密集和生活污水较密集的地区周围,特别是不能靠近化工厂。此外,池塘周围不宜有高大树木等遮挡障碍,以免遮挡阳光和妨碍拉网操作。
2、水源和水质。高产养殖鱼塘要求有充足的水源和水质条件。充足的水源,可使鱼塘排、灌方便,在水浅、缺氧或污染时可及时加水或换水,有利于防止泛池,减少鱼病发生,对改善鱼类生活条件,增加产量,保持质量和效益都有一定的作用。
良好的水质,主要标志有如下几种:(1)溶解氧。一般要求3mg/l以上,不能低于2mg/l以下,否则就会发生浮头现象,降至0.3-0.4 mg/l时开始死亡。(2)酸碱度(PH值)。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在6-9之间,而最适宜范围在7-8.5,高至9.5-10,低于4-5会直接造成死亡。(3)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而变动。一般情况下,罗非鱼的适温范围在16-35℃,最适为24-28℃,高至38℃,低至14℃下,鱼类摄食量大减,甚至部分死亡。(4)水色和浮游生物组成。水色是平时调节水质的依据。好的水色有以下标志:①黄绿而清爽。(施化肥或高效有机肥)。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绿、裸藻次之。②草绿而清爽。(施肥料同①)。浮游植物以绿藻、裸藻为主。③灰白色。(多为施人粪、猪粪)。浮游植物较少,浮游动物较多。④油青色(多是施飞机草等一般有机肥)。这种水色最好,浮游生物组成较均衡。⑤茶褐色(施鸡、鸭粪等有机肥)。浮游植物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水质不好的标志为:一是黄绿而稍深浊;二是蓝绿;三是灰黄;四是淡红色;五是黑褐色。这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水质调节。(5)不含有害物质(如农药污染、废水污染等)。
水质调节的主要措施有:(1)适当施肥。除了在放养前培肥塘水外,以后还应注意适当加以追肥,使肥度适中。一般以施绿肥(如飞机草)、粪肥(如人粪、鸡粪、鸭粪等)为好。总的原则是,塘中透明度保持在20-40㎝即为适量。(2)适时加注新水。这是调节水质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在5-10月鱼类生长旺季中,一般每7-10天加新水一次,早春和冬季15-20天加一次,每次加水20-30㎝。发生泛池或池水恶化时,加注新水是最实际和有效的办法。(3)使用增氧机调节水质。其作用是:造成池水对流,增加溶氧和散发水中有毒气体,可节约用水,节省肥料,保持池水肥度,利于提高产量。一般情况下,在半夜前后(12时左右)开机。可根据天气、放养密度、肥度、鱼体大小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傍晚或阴雨白天不开机,天气闷热中午可适当开机。(4)其它方法。常用的有施石灰、光合细菌等。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石灰,效果颇佳。其用量一般为每亩(平均水深1米)5-10㎏,冲水泼洒全池,余渣切勿倒于池中,以免鱼类摄食导致中毒,20天左右施一次。其次是光合细菌,一般为每亩3-5㎏。30天左右一次。注意勿与石灰同施,须隔3-5天方可施用。
3、面积和水深。鱼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塘宽水深养大鱼”。一般鱼苗塘面积2-3亩/口,水深1-1.5米;鱼种塘3-5亩/口,水深1.5-2米;成鱼塘5-10亩/口,水深2-2.5米。
4、排、灌水道。一般都应有独立的排、灌水道,可及时排、灌水,以利调节和控制水质,促进鱼类生长和保证鱼类安全,尤其是连片鱼塘区,更应这样。
(二)池塘整治和改造
除了新建鱼塘时应尽量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外,对原来一些不合要求和经过长期未经清整的旧塘,必须实行整治和改造。否则,产量、质量都无法再提高。在整治和改造中,我们应做到“五改”。即:(1)改小塘为大塘。把原来不规则的小塘改为面积较适宜的鱼塘,提高鱼塘生产力。(2)改浅塘为深塘。把原来水深不足和淤泥较多的浅塘,通过清泥,加高塘基,以扩大水体容量,达到所需深度,发挥原有鱼塘的潜能,提高单产。(3)改漏水塘为保水塘。有些常年漏水的鱼塘,应采取必要的塘底改土和加固加宽堤基,条件许可的,可在塘周砌石。(4)改死水塘为活水塘。由于死水塘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和发病,且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救鱼”。为此,应尽一切可能改善排、灌条件(如抽水、增氧机等),才能获得高产。(5)改瘦塘为肥塘。要改变过去那种“有水就能养鱼,不管水肥与瘦”的不良习惯。要想提高鱼塘生产力,夺取高产,就必须做到在放养前先培肥水质,使塘中含有丰富的生物铒料,方可放养。
三、池塘消毒
池塘消毒,目的在于杀灭养殖鱼类的病原体和敌害。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进行。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一般要求排水清塘(干水清塘)。由于有些鱼塘普遍呈酸性,因而目前多用石灰清塘消毒。其作用和好处都比其它药物消毒效果好,且经济实用。生石灰的用量:干水清塘一般为50-75㎏/亩,带水清塘时(即水深1米左右未养鱼)75-100㎏/亩,均为冲水全池泼洒。熟石灰用量加倍,即100-150㎏/亩(干水清塘),150-200㎏/亩(带水清塘)。漂白粉清塘为0.65㎏/亩(带水清塘,1米水深),全池泼洒。茶粕清塘时为15-20㎏/亩(干水清塘),带水清塘(1米水深)25-30㎏/亩,均为冲水全池泼洒。
要选择在晴天进行清塘,否则,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操作也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