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鱼病远程诊断网络在常熟启用以来,广大水产养殖户在家门口就可以为病鱼病蟹实现“专家会诊”。而由于水质改善、养殖户管理水平提升,接诊量在逐年下降——
□记者胡佳逸
鱼、虾、蟹生病了怎么办?在常熟,水产养殖户可以把它们送到就近的水产医院和农业服务中心,描述病情、给病鱼病虾拍个照,再进行病体解剖,最后取养殖池内水样检测,将所得的图像和数据上传,养殖户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国各地的水产专家们对自家“病人”的会诊结果和处理意见,这就是常熟的鱼病远程诊断网络。
自2006年常熟建成鱼病远程诊断网络的首个服务终端至今,常熟的这类服务终端已增至8个。近日,其中的一个服务终端——支塘镇水产医院迎来了两位慕名而来的武汉客人,他们是当地水产局的负责人,参观考察后,常熟的这一网络有望被复制到武汉。
资料传网络,半小时给出会诊结果和处理意见
马月良是来自常熟市沙家浜镇的一个水产养殖户,他承包的10多亩水面主要养殖河蟹。
今年9月中旬,马月良发现,养殖种苗的池塘里,已经长到一元硬币大小的扣蟹出问题了:先是活力衰退,行动越来越迟缓,几天后,每天平均有20多只螃蟹死去,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半个多月。马月良推断,可能是扣蟹身上生了寄生虫,他赶紧使用杀虫药。用药几天后,马月良发现,虽然情况稍有改善,但死蟹的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
一筹莫展之际,马月良想到了求助鱼病远程诊断网络。9月29日,带上病蟹和池塘水样,马月良来到附近的一个服务终端,工作人员在听取了马月良对病情的描述后,给病蟹做了检查、检测了水样,并将相关图像和数据上传到了鱼病远程诊断网络上。半小时不到,专家们给出了会诊结果和处理意见:这一情况是由池塘内水质不佳引起的,建议改变原来一月一换、整池换水的方式,定期少量多次换水,适量提高水位,并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撒提高水体pH值。
按照专家给出的处理意见“对症下药”,日前,马月良告诉记者:“死蟹已经控制住了,目前长势不错,大的已经长到每只约70克了,明年3月种蟹销售时能卖出个好价钱。”
建立专家库,让养殖户与水产专家“无缝对接”
在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鱼病远程诊断网络的一个服务终端,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它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是根据养殖户的叙述填写“病例”,这份“病例”主要包括了养殖户基本信息、会诊品种、养殖面积、水环境以及病情描述等。然后是对样本进行分析,工作人员先将病蟹放到一个带摄像头的工作台上,分别在正面、反面、侧面拍下病蟹的外观。然后对病蟹进行解剖,制成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工作台上的摄像头和显微镜都与一旁的电脑相连,并将图像实时地上传到网络上。第三步,工作人员对水样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和氨氮含量进行检测,并将数据上传至网络。
接下来,就是听取专家会诊结果了。从工作人员提供的专家库中,记者注意到,这里罗列着的,至少有三四百位专家的名字,有些专家名字是亮着的,有些则是灰暗的。“这就像QQ一样,亮着的说明专家在线,如果有了会诊结果,他们也会通过这一网络传输给我们”,工作人员介绍说。
免费又方便,“求医”的少了,“体检”的却多了
徐旦红是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检疫科科长,已从事水产品病害防治工作10多年了。对于鱼病远程诊断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她的感触颇深——养殖户一般都集中在农村,以前水产品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带着病例来回城里一趟就要消耗不少时间和成本,所以养殖户往往是凭着经验用药,弄得不好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现在常熟市五个水域面积较大的镇上的农服中心都有了鱼病远程诊断网络的服务终端,另外,还有两家水产医院,养殖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会诊了。
有一组数据,徐旦红印象很深:2006年,水产技术服务站里的服务终端全年共接诊病鱼(虾、蟹)约1700例,2007年接诊约1200例,2008年约1000例,而到了2009年和2010年,接诊量则下降到了约500例。“接诊量在逐年下降,这是好事,说明水质有所改善,养殖户管理水平也在提高,所以病害才会减少”,徐旦红说。
另一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生病后求医的“病人”少了,定期来做“身体检查”的养殖户倒是多了起来。马月良就是其中一例,“会时不时地把家里的水样拿去检测,看看是否正常,成品蟹上市前也要去检验下是否健康,就像人做‘体检’一样,今年一共去检验了4次,一是方便二是免费,服务还很不错”,马月良说。
据苏州市农委渔业处负责人介绍,除常熟外,目前,昆山、相城、吴中等地也相继建成了鱼病远程诊断网络,下一步这一网络还将在全市继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