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选择
我国鳜类鱼有11种。主要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麻鳜、漓江鳜等,其中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分布较广,个体大,资源量较多,是作为食用鱼的经济种类,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常见种为翘嘴鳜,珠江流域以大眼鳜数量较多。而其他的如暗鳜、高体鳜等由于分布区域狭窄,个体小、生长慢,所以渔业价值不大。
二、养殖场所的环境与管理
(一)环境要求
1.水体环境养殖场所应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供给。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为好。养殖用水水质要求pH值为7~8.5,溶解氧应大于5毫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硫化氢不允许存在。
(二)池塘条件
1.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池塘形状应整齐有规则,最好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好,长宽比5∶3为宜,这种长方形鱼池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拉网操作方便,注水时较易形成全池的池水流转。坡比为1∶(1.5~2.5),塘底向排水口处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便于干塘捉鱼,塘内最好培植少量水草,有利于鳜栖息和捕食。
2.面积和水深面积一般以0.5~0.7公顷较为适宜,大规格鱼种培育池面积可相对小些,以0.1~0.2公顷为宜。水深以1.0~2.5米为好,具体视饵料鱼品种确定,以廉价鲮、鲫、鲢鱼种为饵料鱼时,宜选浅塘,因为鲢、鳙、鲮鱼均为上层鱼类,特别是鲢鱼游动十分迅速,塘浅一点利于鳜鱼捕食;以底栖鱼类作为饵料鱼时,池塘可深一些。
3.进排水设施整个设施分进水控制闸、排水控制闸、导流通道及启闭装置等部分。其结构、位置的确定,应考虑池水的交换充分以及生产的安全性。
三、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准备
1.亲鱼的来源目前亲鳜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冬春季节从天然水域中捕获;二是购自原良种场。繁殖季节来临前,从天然水域捕获直接用于生产的,其催产成功率很低,但卵质较好。生产上应尽可能在鳜鱼越冬前捕捉,延长其强化培育时间,以利提高繁殖效果。用作人繁的亲鳜应逐尾进行选择,要求体质健壮、形体标准、无病无伤,尽量选用个体大、2~3龄、体重1~2.5千克的为好,以确保繁殖效果。
2.亲鱼的培育将采运来的种鳜经消毒处理后,一般是放入四大家鱼池或亲鱼池混养,放养密度视池塘里小鱼、小虾的数量确定,每亩放养15~20尾,雌雄比例1∶(1.2~1.5)。至繁殖前集中进行专池强化培育,培育期间应投喂小杂鱼、虾、鲢、鲫鱼等鱼种,饵料鱼投放要适时、足量,投喂前用5%食盐水浸洗3~5分钟,以防带入细菌和寄生虫。从3月份起,每5~7天定时冲换水一次,以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经50~60天的培育即可进行催产。条件允许,如能结合对亲鱼池进行降水增温、注水保温、流水刺激的生态催熟办法,或利用热水资源培育亲鱼,科学合理地调控水温,促使其性腺发育更趋理想。
3.鳜鱼的性腺发育雌鳜一般两年性成熟,但在精养条件下,有的雌鳜1冬龄也能成熟。11月卵巢可达Ⅲ期,翌年4~5月份(温室培育的亲鱼在翌年3~4月份)卵巢发育至Ⅴ期,6月底部分雌鳜卵巢有退化现象,而大规格的雌鳜(800~3000克)则7月上旬仍可催产、排卵。5~6月份为鳜产卵盛期,产卵量为2.8万~21.4万粒。且雌鳜相对怀卵量与个体大小关系密切,在选择催产亲鱼时,应尽可能选择个体大的雌雄亲体。
(二)人工催产
1.繁殖前的准备人工繁殖前应对产卵池、孵化环道(缸)、水泵、管道、进水口、过滤设施等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及时备足人工催产用激素等催产剂,用于消毒净化水质、防止鱼卵、苗发病的药物也应准备到位,并注意其有效期。
2.催产时间常规催产与早繁催产时间不同。从解决好鳜鱼苗的开口饵料考虑,以4月中旬至5月上旬催产较为理想,但此时华北地区雌鳜的性腺成熟系数较小,故一般都选择5月中、下旬进行人工催产,其效果较好。温室内的鳜鱼亲本是经逐步升温强化培育的,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达到性成熟,此时即可进行催产。
3.亲鱼的雌雄鉴别与选择供人繁用的亲鳜必须性腺成熟度良好,成熟雌鳜的外观特征是腹部比较膨大,用手轻压腹部,松软而富有弹性。卵巢轮廊明显,腹中线下凹,卵巢下坠后有移动状,用手轻压腹部无退化卵流出。取卵观察卵粒呈黄色,且卵粒大小整齐、透明;雄鱼生殖孔松弛,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精液入水后,能立即自然散开。
4.催产剂的使用目前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马来酸地欧酮(DOM)等。使用剂量:一次注射,如选用LRH-A和HCG,每千克雌鱼注射量为LRH-A,50微克加HCG,500国际单位,雄鱼注射量减半;两次注射:若使用DOM+LRH-A时,每千克雌鳜注射量为DOM,5毫克加LRH-A,100微克,雄鱼减半,分两次注射。在温度较低或亲鱼成熟度稍差时,剂量可适当增高,反之可适当降低。第一次注射与第二次注射相隔时间一般为8~12小时。水温较低时,相隔时间可适当延长,两次注射的效果一般好于一次注射。为胸腔注射,方法同家鱼人工繁殖。
5.效应时间在生产上主要是根据注射次数和水温推算亲鱼发情、产卵的时间。采用一次注射,水温18~19℃时,效应时间为38~40小时;水温在24~27℃之间,效应时间为23~28小时。采用两次注射时,水温在22~26℃时,效应时间为16~20小时;水温在27~31℃,效应时间为9~11小时。另外,效应时间与水流也有一定的关系,水流在15~20厘米/秒时效果较好。
6.发情与产卵成熟的亲鱼注射催产剂后,可将雌雄鳜鱼配组放入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雄鱼可略多于雌鱼,一般雌雄比例为1∶(1~1.2),亲鱼密度为2~4千克/平方米,亲鱼在催产剂的作用下,加上对产卵池内亲鱼进行定时冲水刺激,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兴奋发情的现象。初期,几尾鱼集聚紧靠在一起,并溯水游动,而后,雄鱼追逐雌鱼,并用身体剧烈摩擦雌鱼腹部,到了发情高潮时,雌鱼产卵,雄鱼射精,卵精结合成受精卵。此时,可进行集卵,即一面排水,一面不断冲水,使卵流入集卵箱内,分批收集取出鱼卵,并经漂洗处理,除去破卵、空卵、杂物后,随即移放到孵化容器内孵化。收卵工作要及时而快速,以免大量鱼卵积压池底(或集卵箱底)时间过长而窒息死亡。鱼卵收集完毕后,可捕出亲鱼回塘。鳜鱼属分批产卵类型,自然产卵可减少产卵亲鱼的损伤和工作程序。在缺少雄鱼时,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但需把握适宜的授精时间,否则会降低受精率。
(三)人工孵化
1.孵化条件鳜鱼受精卵可利用家鱼人工繁殖设施进行,还可用密眼网箱孵化。受精卵与家鱼卵比较其体积小、比重大,容易沉入水底而造成窒息死亡。因此,溶氧、水流和水温是主要条件。鳜鱼胚胎正常要求水中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流速要求达到25~30厘米/秒,以保持鱼卵不下沉堆积,尤其是在鱼苗将孵出至孵出期间掌握好流速、流量,必要时可以采取人工搅动的方法,可有效防止鱼卵沉积或鱼苗聚集,从而提高孵化率。水质清新、酸碱度适中也是孵化用水的必要条件。
2.孵化密度利用环道孵化鳜鱼苗,每立方米水体可孵化受精卵5万~10万粒。用孵化缸或孵化器孵化鳜鱼苗,每立方米水体孵化受精卵10万~20万粒。用网箱孵化,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3万~5万粒。
3.孵化时间正常的胚胎发育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和溶氧量的高低有关。水温对孵化时间影响甚大。水温在23.5~25.5℃时,从受精至孵化出膜时间约需40~52小时;水温26~28℃时,约需32~38小时:水温28~30℃时约需30小时左右。孵化的最适水温是22~29℃。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反之则长。水温如保持在最佳范围,可以缩短孵化时间和提高孵化率。
另外,水质对孵化出膜时间也有影响。水质良好,溶氧量高,孵化时间较短;反之,孵化出膜时间延长。一般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孵化率约为70%~90%。
4.孵化管理鳜鱼卵孵化过程中应加强日常管理,经常清洗筛绢,适当加大水流,尤其是脱膜高峰期,更应防止卵膜等堵塞网眼,当鱼苗出膜后应减小水流,防止跑苗等。为预防剑水蚤、车轮虫和水霉病的危害,孵化期间应及时用药灭菌、杀虫,防止病害的侵袭。
四、苗种培育
(一)夏花培育
1.培育方式为流水和静水培育两种方式。流水育苗成活率比静水育苗高,但生长速度比静水稍慢,生产上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相结合进行。
(1)流水培育:利用原孵化鳜鱼苗的环道(缸)培育夏花,是目前生产单位采用的主要方法。育苗初期,鳜鱼苗放养密度一般为0.5万~1万尾/立方米,随鳜鱼个体的增大而逐渐疏稀。一般每5天左右应结合分规格转换环道分稀1次,宜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左右进行。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道(缸)前数小时停止投喂,以避免鳜鱼苗暴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