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蟥、马鳖等,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朋a)、蛭纲(Him山nes)。水蛭与蚯蚓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的身体都有许多环节构成。所不同的是,水蛭的每一体节又分为若干个体环,在它们的身体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吸盘(图l—1),用来吸附、取食和运动。多数水蛭生活于淡水中,少数生活于海水或潮湿陆地上。在它们进行自由生活的同时,又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吸食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对人体或其他动物产生一定的危害。
但蛭类对人类也有许多的益处。水蛭的体内含有某种抗凝血物质(即水蛭素),自古至今被人们作为一种祛病救人的良药,可以治疗跌打损伤、高血压、冠心病和肿瘤等,还可以用于断肢(指)再植的术后辅助治疗。许多水蛭是评价水质和环境污染的“指示”动物。
目前,水蛭的医用和药用价值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其经济价值倍增。由于人们的乱捕乱捉,特别是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野生药用水蛭的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养殖药用水蛭已成必然趋势。开展水蛭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对保护野生蛭类资源,开发我国药用动物品种都有重要意义。
水蛭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人民利用水蛭的历史比西方要早近千年。水蛭作为中药始记于《神农本草经》中,历代的本草也均有记载。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一书中称水蛭为“蚑”,又将其个体较大者称“马蜞”。此外还有称水蛭为“山妓”的。唐代之后的本第一章概述草中还有草蛭、石蛭、泥蛭、马蛭、马蟥、马鳖、红蛭、蚂蟥蛭、黄蜞等别名。所有这些名字,都是水蛭的俗称,我们在养殖或使用药用水蛭时应提倡使用其学名或中文名,以免发生错误。
关于其药用功能,《本经》中谓之“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消积聚……”。医圣张仲景取其祛邪扶正,治疗“瘀血”等证,显示了其独特疗效。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水蛭主要用来治疗女子月闭、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代中药药典中则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瘀、消肿解毒和堕胎。1986年召开的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上,水蛭被确定为35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材之一。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水蛭对治疗肿瘤、肝炎和心血管疾病都有重要疗效,因此,水蛭中药用量急增。
欧洲人利用水蛭始于100多年以前,当时的西方人认为人体失调和发热的症状是由于血液过多而引起的,因此就使用医蛭放血。1884年威尔士国家医学院J.B.海克拉夫特(J.B.Hagcraft)首先发现了医蛭咽部具有的水溶性抗凝血物质。1904年C.雅各比(C.Jacoby)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水蛭素”。直至1955年德国的F.马克沃德特(P.Markwardt)首次从医蛭体内分离出较纯的水蛭素。
随着对水蛭素纯化技术的日趋完善,迄今已有10多个国家公布了研究专利,并有数家公司出售不同纯度的天然水蛭素制剂。研究结果表明,水蛭素是最有效的天然凝血酶抑制剂,是由65个氨基酸组成的低分子量多肽,其中谷氨酰胺和天门冬酰胺的含量较高,并含有3个二硫键,在70~C以下可保持活性。水蛭素能有效地抑制凝血酶诱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处理诸如败血性休克和遗传疾病等缺少抗凝血酶Ⅲ的病例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林克尔(Linker)等在1960年发现医蛭的唾液腺分泌物中还含有一种透明质酸酶。之后,尤基(Yuki)和菲什曼(Fishman)证明,这种酶只降解透明质酸而不降解其他粘多糖,不被肝素抑制,能促进药物的渗透、传递和扩散,又具有抗菌作用,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巴格达萨罗夫(Bag—dasarova)在1969年首先发现水蛭在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方面的独特效果,英国人用其治疗心血管病也取得了良好疗效。以色列科学家从医蛭唾液腺中分离出4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而血小板聚集正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美国费城的生化学家还从一种墨西哥水蛭的唾液腺中分离出一种119个氨基酸的多肽,取名Antistasin(ATS),它能通过抑制fxa因子的血清酶来阻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并能减少实验动物肿瘤的扩散,十分有利于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将癌细胞击破。
国内外的整形外科和显微外科医生还利用水蛭清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使静脉血管畅通,减少坏死发生,为静脉血形成侧枝循环赢得时间,从而提高了再植或移植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的成功率。198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北医学院附属二院骨科合作,成功地用饥饿的日本医蛭为5名断指病人治疗术后瘀血。俄罗斯的医生用吸血的医蛭治疗耳鸣和口咽缺损再造手术后的瘀血,均获得成功。
由于水蛭在中医和西医上具有多种医疗效果,而使其身价倍增。欧洲每年饲养100多万条医蛭用于外科手术治疗,现已有多家养殖医蛭的专门公司。从1988年开始,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水蛭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近年来,我国已批准生产的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有十几种,由于其在心血管病、肿瘤、肝病及外伤上的特殊疗效,中药配伍中水蛭的用量越来越大,每年达数百吨,价格也居高不下。1998-1999年我国中草药市场上,水蛭干品的售价在每千克70—180元之间。随着第一章概述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和干旱缺水的影响,加之人们的乱捕乱捉,药用野生水蛭的数量将越来越少,售价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养殖药用水蛭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人工养殖水蛭,投资少,效益高,每667平方米养殖水面,可收获干品200千克以上,价值一万多元,是农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
水蛭的养殖历史:
水蛭的养殖,最早起于欧洲。为了给发热的病人进行放血治疗,100多年前欧洲人就开始饲养医蛭。在19世纪,欧洲人收集医蛭并在池塘中放养已达到商业规模,至今还有一些养殖水蛭的公司存在。不过现在饲养医蛭主要是为了再植等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心血管病的治疗与医学研究。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野生水蛭的数量越来越少,而从水蛭体内提取的“水蛭素”也极其微量,因此,很难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法国、德国的生物学家率先将合成水蛭素的基因转移到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廉价的重组水蛭素。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成功。传统中药使用的水蛭多以无吻蛭目、黄蛭科的宽体金线蛭为主。一般从野外捕回后,加工成整体的干品直接人药。古籍中还未发现有它的养殖记录。
为满足当今中医药对水蛭的大量需要,人工养殖宽体金线蛭等药用水蛭已成必然。这几年,我国的湖北武汉、河北邢台等地有人已开始试养宽体金线蛭,但成功率很低,因为,金线蛭不同于一般的医蛭,不吸食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而以淡水的软体动物如河蚌为主要食物,所以要实现其规模化的养殖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