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羊历来是放牧饲养,由于零星分散养殖,山羊发病较少。近几年来,我县把马头羊养殖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山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规模养殖与林(农)牧矛盾也愈显突出。为此,我县从2003年开始推广人工种草和栏舍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饲草资源不足和林牧矛盾。但山羊在圈养过程中,受栏舍卫生、气候条件、饲养管理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传染性结膜炎、传染性脓疮、疥螨、羊肠毒血症等疾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往往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1.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本病是由嗜血杆菌、立克次体引起的反刍家畜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发于温度较高、蚊蝇较多的夏秋高温季节。饲养密度大,栏舍卫生较差、空气流通不畅、氨气浓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本病。
临床症状该病主要损害眼部,使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炎性变化,怕光流泪,结膜潮红充血,眼角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形成角膜云翳、白斑或造成失明。
防治①隔离病羊,圈舍及时清扫消毒。②用2%~5%的硼酸水或淡盐水或0.01%呋喃西林洗眼,擦干后可选用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2%黄降汞或2%可的松等眼膏点眼。③也可用青霉素或氯霉素加地塞米松2毫升、0.1%肾上腺素1毫升混合每天点眼二三次。④出现角膜混浊或白内障时,可滴入拨云散或青霉素50万单位加病羊全血10毫升,眼睑皮下注射;或50万单位链霉素溶液5毫升眶上孔注射,每2天1次。
2.羊传染性脓疮该病又叫"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表现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主要通过圈舍、用具或皮肤擦伤传播,呈群发性,可在羊群中连续危害多年。
临床症状病羊发生本病后,采食减少,症状严重者停止采集食物,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防治①定期防疫,每年3月或9月用口疮弱毒细胞冻千苗在每只羊口腔黏膜内注射0.2毫升。②少用粗硬饲料,严防创伤感染,及时隔离病羊,圈舍和用具用2%火碱或10%石灰乳或20%热草木灰消毒。③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抹2%龙胆紫、碘甘油、5%土霉素软膏或青霉素呋喃西林软膏等,每天2次。
3.羊疥癣该病又称"螨病",以脱毛、搔痒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季和春季,尤以冬季蔓延最快。病羊奇痒无比,表现为到处擦痒,用嘴啃咬,引起皮肤发炎、脓肿,皮肤变厚并盖满大量痂片,羊毛大片脱落,尤以头部最为严重。病羊常因长期不安、贫血、消瘦死亡。
防治最简便的方法是药浴,药液可用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或0.1%~0.5%的敌杀死溶液。药浴应在天气晴朗无风时进行,药液现配现用,药液温度应保持在20℃~35℃。20%双甲咪乳油1公斤配成500倍~600倍稀释液,也能有效杀灭疥螨,控制疥癣病的发生。另可采用患部剪毛涂擦以上药液,或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2毫克,或20%碘硝酚每公斤体重0.05毫克,治愈率可达90%以上。对未被感染的健康羊群,每年春季和秋季应用2000倍~5000倍低浓度敌杀死溶液进行药浴预防,羊舍及用具用0.1%的敌杀死溶液喷雾。
4.羊肠毒血症本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死后肾脏易于软化,故又称"软肾病",又因其多急性发作突然死亡,所以又称"类快疫"。多发于瞟情好及2岁以下的羊,呈散发性。雨季、气候骤变、过食嫩草和精料、运动不足等均为诱因。发病时或卧或跑,咬牙,侧身倒地,四肢抽搐痉挛,左右翻滚,头颈向后弯曲,呼吸急促,口鼻出沫,有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多于一二小时内死亡。
防治①每年春秋季进行2次防疫,皮下或肌肉注射羊三联四防疫苗(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每只5毫升。②防止过食青嫩多汁饲料和精料,适当运动。③病程较长(超过2小时)的,每只可内服磺胺脒10克~20克或注射免疫血清。④每只肌注氯霉素0.5克~0.7克,每日3次。⑤每只用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500毫克混合肌注,每日4次。⑥对个别因过食精料或青嫩多汁饲料引起瘤胃臌胀的急性病例,可使用套管针穿刺放气,以缓解呼吸困难。制酵用甲醛3毫升~5毫升加水300毫升~500毫升,或用鱼石脂3毫升、松节油10毫升和酒精20毫升,混合加水200毫升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