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癣。由真菌感染皮肤、毛发和爪甲后患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
狗癣病主要是由狗小抱子菌(约占70%)感染,其次是由石膏样小孢子菌(约占20%)感染和须发癣菌感染(约占10%)引起的。
本病为接触性感染,人畜共患,幼龄、衰老、瘦弱及免疫缺陷者易感染。真菌在失活的角质组织中生长,当感染扩散到活组织细胞时立即扩散,一般病程为1~3个月。多为良性,常自行消退。
〔症状〕
狗的病变常为断毛、掉毛或出现圆形脱毛区,皮屑较多。也有不脱毛、无皮屑但患部有丘疹、脓疮,或者脱毛区有皮肤隆起、发红、结节化的病灶,为真菌急性感染或存在细菌性感染所致,称为脓癣。它与周围界限明显,也可能与局部过敏反应有关。须发癣菌感染时,患部多在鼻梁的两侧,呈对称性感染,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全身性狗癣病比较少见,除非伴发免疫缺陷(如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亢进)或者代谢病(如糖尿病)。
〔诊断〕
进行真菌培养、显微镜检查和伍德氏灯检查,发现病原菌即可确诊。
〔治疗〕
小面积真菌感染,可外用抗真菌软膏,推荐用克霉唑软膏、达克宁软膏、癣净软膏等。液体药物可用0.5%硫化石灰溶液、0.5%洗必泰溶液或1:300的克霉丹溶液,每周2 次。
全身性感染或慢性严重病例,可内服两周灰黄霉素(拌油腻食物),狗每日剂量为40~120mg/kgbw。皮肤真菌可用酮康唑,每天10~30mg/kgbw 。
真菌病在临床治愈后,或真菌培养阴性后,应继续用药2~4周,治疗过程一般需要1~3个月。
为防止真菌病再度感染,对患病狗的用具、周围环境也应消毒,可采用药物或火焰喷灯(用于金属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