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驱虫不见虫,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猪的寄生虫有很多种,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
寄生虫分体内和体外两大类;体内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鞭虫、结节线虫、肾线虫、肺丝虫、吸虫、球虫等;这几种体内寄生虫对猪机体的危害均较大;成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移行幼虫破坏猪的肠壁、肝脏和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造成猪日增重减少,抗病力下降等;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虱、蜱、蚊、蝇等。
其中以螨虫对猪的危害最大,除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降低饲料报酬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度外,并是很多疾病的如猪的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猪的附红细胞体病等的重要传播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大部分体外寄生虫都是肉眼能看得见的,体内寄生虫肉眼常见的一般为蛔虫成虫,其他寄生虫需要剖解乃至借助特殊工具做仔细的观察才能辨认。
就拿猪来说,钩虫、蛲虫、蛔虫及体表寄生虫混感很常见,所谓“驱虫见虫”,见到的都是在肠内的蛔虫成虫居多,如果肠道内没有成年或老蛔虫寄生,当然见不到虫;其实猪肠道内的寄生虫主要是蛲虫和钩虫,它们的虫体很小,数量庞大,肉眼几乎不可见,对猪的危害比蛔虫大得多;驱虫见虫只能说明:上一次驱虫“不彻底”,或这两次驱虫时间间隔太长。
2.猪体内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很多,有的部位的寄生虫能排出,有的部位的寄生虫不能排出。
寄生虫的寄生部位不仅有体内体外之分,不同的体内寄生虫寄生的部位不一样,有的寄生虫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所寄生的部位也不一样。就拿蛔虫来说,虫卵一般都是在猪的肠内以及猪场环境中,蛔虫幼虫在猪的体内会不断的迁移,肠壁、肝、肺都是其寄生部位,成虫通常寄生在小肠内。
使用驱虫药后,能被排出体外的只有肠内的成虫和虫卵(虫卵也需要特别仔细或用放大镜才能见),其他部位的虫体只能在药物的作用下被分解、吸收、代谢(在阿苯达唑的作用下,肠内的寄生虫也会被分解)。使用含“阿苯达唑”成份的产品驱虫不见虫也就不奇怪了!
3.“驱虫见虫”不是判断驱虫药效标准,“合理驱虫”才是猪场提高效益的关键!
综上所述,“驱虫见虫”确实能说明驱虫药有效,但是“驱虫不见虫”未必就能说明驱虫药无效。我们不该注重“驱虫见虫或不见虫”,而是要选对合适的驱虫药,把驱虫工作程序化,避免寄生虫的反复感染,把寄生虫对猪群的影响降得更低。
目前,临床上(特别是中小猪场和散养户)驱虫比较随意(不定期驱虫,感觉猪群有寄生虫病才驱虫,驱虫不彻底,反复感染),稍为规范一点的通常采取一年两次驱虫(春秋各一次,也不彻底)或转场/转栏驱虫(此法相对有效,较规范)。
我们建议有一定规模的猪场,可以采用各兽药厂家都力推的“四加一”同步驱虫法,即:
种猪(包括空怀母猪、怀孕母猪、种公猪)每季度驱虫一次(一年共4次);
其它猪在保育舍或生长舍驱虫1次,新引进种猪入场观察后并群前驱虫1次;
全场同步驱虫,体内体外同步驱虫,猪群驱虫与环境消毒同步。
这是一种当前比较理想的猪场驱虫模式,驱虫比较彻底,并能防止外部寄生虫的侵入和场内残留寄生虫的繁殖。
4.选对驱虫药、用对驱虫药,驱虫才能事半功倍。
目前常用驱虫药的种类主要有伊维菌素、阿维菌素、阿苯达唑及芬苯达唑等。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效果较好,而对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幼虫、毛首线虫效果较差。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则对线虫、吸虫、鞭虫及其移行期的幼虫、绦虫等均有较强的驱杀作用。
在驱虫药的选择方面,要达到体内体外同时驱虫的目的,选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这样的复方产品无疑是最方便、最高效、性价比最高的。理论上,含阿苯达唑成份的驱虫药,怀孕前期45日内的母猪使用有导致畸胎产生的风险,而实际应用情况来,到目前为止,因驱虫药导致畸胎发生的案列还未出现过。
5.驱虫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猪群增免疫--提高猪群抗寄生虫感染能力;
环境器械要消毒--防止被污染的环境与器械传染虫卵或幼虫;
饲料饮水防污染--防止饲料发霉、生虫以及被鼠/鸟/虫粪污染;
带虫动物不接触--防止猫狗鸟鼠虫进入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