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治疗 已发生本病的鹅群,可采用下列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丁胺卡钠等药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均,但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因此在用药时先做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用药,并及时更换药物,疗效。
具体治疗措施,可采取下列方法,病鹅颈部或腹部皮下注射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5~3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立即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组织灭活菌,每只胸部皮下注射0.5毫升,4~5天后产生免疫力。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用5%的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按0.2%的比例混于饲料中,连喂 5天。严重者用5%的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8毫升(即每千克体重40毫克)胸部皮下注射,每天1天,连用3天。也可在饲料中拌入盐酸二氟沙星,每10千克饲料加1克,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常量2倍的电解多雏、0.1%的维生素和维生素K3。投完抗菌药物之后,为了调整肠道的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应喂给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益康肽等)。
2.免疫与护理 雏鹅1日龄在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复合维生素,饲料中拌入复合微生态制剂,如益康肽、微特赢等,可起到预防作用。
雏鹅于4~7日龄在颈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苗,可使鹅群的发病率,肉鹅出栏率达95%以上。由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并发感染,只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油乳剂灭活苗,往往效果不稳定。因此,采用二联苗注射效果良好。由于油苗需15天后才能产生免疫力,因此,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为了防止本病和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必须在注苗的至注苗后15天,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每隔3天投1次,以疫苗的效果。
父母代种鹅,可在产前进行第二次免疫。一方面是为了子代雏鹅的母源抗体水平,另一方面可种鹅抵抗大肠杆菌病的免疫力。为了加强疫苗的免疫效果,需在注苗前2天至注苗后的第五天,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
注油苗时,切忌注射到腿部肌肉,以防注射部位的肌肉出现硬结而影响雏鹅的正常活动和肉的品质。
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