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鲈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深受人们欢迎。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丰富,虽然,鲈鱼抗病力较强,自然条件下不易患病。但人工高密度养殖因其生存环境及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必须加强病害预防。那么,淡水鲈鱼养殖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疾病呢?
1、细菌性肠炎病
本病是鲈鱼养殖常见的疾病之一。病鱼鱼体发黑、消瘦,肠壁充血发红;严重者腹部肿胀,肛门红肿突出,有黄色黏液流出。常离群独游或静栖于底部,食欲减退。此病发生于夏末、秋初,初步断定为持续高水温导致鲈鱼食欲不振,致使鱼体体质下降、病原菌乘机入侵而引起。预防与治疗方法为:夏季高温期间应避免倒箱、搬动,减少饵料投喂量,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优质;可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进行投喂,大蒜素添加量为1.0~2.0毫克/升,连续投喂3~5 天。
2、鲈鱼出血病
病鱼体表两侧充血、出血,上下颌及吻部充血,鳍基和鳍膜充血、出血,严重者部分鳞片脱落,有的形成溃疡。解剖观察,肠壁有充血现象。此病发病季节为 6~11月,流行盛季为9~10月。本病为病毒性疾病,病鱼死亡率在50%以上,目前尚无的控制措施。预防方法为: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杜绝病原从亲鱼或苗种带入;鱼种入塘前,养殖池塘应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放养苗种在入池或入箱前,用50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浸洗5~10;适宜的放养密度和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3、鲈鱼淋巴囊肿病
本病系病毒入侵鱼体引起,一般发生于初夏或夏季。病鱼体表皮肤、鳍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水泡状肿胀物,偶尔也在鳃、咽喉、肠壁、肝和脾等器官组织上出现,是一种慢性细胞瘤,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影响鱼体的生长和商品价值,有的病鱼囊肿可脱落自愈。病原体为淋巴囊肿病毒,多发生在夏季高水温期。预防与治疗方法为:产卵用亲鱼或养殖用的苗种应严格检疫,确保为无病毒感染的健康鱼;对发病的养殖网箱或池塘实施隔离,及时捞出死鱼并销毁。
4、隐核虫病
本病一般流行于夏季,水温20~30℃时常见。预防与治疗方法为:苗种放养或转换养殖水体时,先用淡水浸浴4,以可能携带的病原体;用浓度为 10~12毫克/升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浴10;池塘养殖,在水温30℃左右,将水位,泼洒硫酸铜,用量为2毫克/升,药浴2后再加注海水,次日重复处理1次。
5、水霉病
此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鱼体表伤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鱼体虚弱无力, 慢慢死亡。此病感染后传播较快。治疗上可用0.1ppm 孔雀石绿全池泼洒2~3 天。同时,鱼 苗运输、拉网操作也应仔细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6、烂鳃病
病鱼体色黑暗,离群漫游水面,对外界反应迟钝。打开鳃盖,鳃丝苍白,鳃小片腐烂。 发病原因是,大雨后水质变浑浊,易感染此病,特别是网箱养殖在大雨后,上游泥沙流冲击 鱼体,鲈鱼极易感染发生此病,损失很大。治疗上可用红霉素投喂,每 50 公斤鱼用药 0.5 克,连续拌饵投喂6 天,同时,用0.4ppm 强氯精对池塘或网箱全池泼洒,连续3 天,治疗 效果较。
淡水鲈鱼养殖在人工规模化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保持池水适宜肥度、定期消毒、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保持池水清新是非常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