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原是I型鸭肝炎病毒(DHV-I),含单股RNA。现有3个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性;我国查到I型及其变异株,英国有II型,美国有Ⅲ型。I型肝炎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湿粪中能存活37天,在2%漂白粉液中能存活3,0.1%甲醛淀粉液中能生存8,加热到62℃ 半被灭活。
流行特点
雏鸭易感发病,日龄大小与易感性呈反比,1~3周龄的鸭多见。死亡以10日龄以内的雏鸭为多。传染源是鸭和带毒鸭,康复鸭从粪中排毒达1~2个月。被污染的料、水垫草、用具和车辆为传播媒介。成年鸭可隐性感染并排毒,但不显症状。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冬春发病较多。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均可促进本病发生。
主要症状
潜伏期1~4天。病初精神萎顿,厌食,缩颈,呆立,翅下垂,两眼闭合嗜睡;发病12~24发生全身抽搐,多侧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生后背弯,呈角弓反张状,俗称背脖病;有的在地上旋转。出现神经症状后约数至数可死亡。有的死前排灰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喙端和爪尖瘀血呈紫红色。1周龄雏鸭死亡率达95%。
剖检特征
肝肿大,质脆,淡红色或花斑状,被膜下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个别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呈圆形,胆汗褐色;脾肿大,呈斑驳状花纹,被膜下有出血点;肾肿胀,灰红色,血管,呈暗紫色树枝状;肺淤血;心肌变软,呈熟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