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经常会受到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水中各种寄生虫的侵袭,其他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而得病。养殖鱼类一旦生了病,轻的会影响其摄食、生长、发育,严重的则会引起大批死亡,对水产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鱼产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获得,影响很大。因此,注意鱼病的防治工作是发展水产生产的一项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任务。而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防重于治”的方针,是早期防治鱼病的重要措施。下面介绍水产养殖中以“防”为主的主要措施。
1加强管理
1.1鱼苗鱼种的投放。选择优质良种鱼苗,并且在捕鱼运鱼的操作过程中,尽量小心细致,避免鱼体损伤保证鱼的体质强健,无病无伤。
1.2合理搭配。合理搭配品种比例及放种的规格,使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鱼类品种多样化,在生活空间、食物利用和其他生活条件方面起到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作用。
1.3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喂原则。选用优质饵料并认真存放,避免饵料变质、污染或霉变,保证鱼类在每个养殖阶段都有适口的优质饵料。
1.3.1定时 必须让鱼类在池水溶氧高的条件下吃食,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通常草类和贝类饵料宜在上午9时右左投喂。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应根椐水温和季节,适当增加投喂次数(指1日投饵量分成多次投喂)。
1.3.2定位 固定投饵地点也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还有利于了解鱼类吃食的情况和食场消毒,并便于清除剩饵,保证池鱼吃食卫生。
1.3.3定质 草类饵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鱼喜食。贝类饵料要求纯净、鲜活、适口、无杂质。精饲料要求粗蛋白质高。颗粒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不投腐败变质饲料。
1.3.4定量 每日投饵量不能忽多忽少,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以免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并易引起鱼病发生。
1.4加强免疫预防工作。免疫,就是对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不受其感染。人类和畜禽类的疾病,尤其是用药物难以治疗的病毒性疾病采用免疫的方法进行预防,已广为应用。已证实,草鱼和青鱼的出血病是一种病毒性鱼病,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对它毫无作用,目前只有免疫注射才是防止该出血病唯一的有效方法。采用疫苗注射,均取得较好的成效,可使原来只有20%—30%的成活率提高一倍以上,达到70%-80%。
1.5鱼病流行季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严格消毒
2.1池塘的消毒。在鱼塘干塘清淤后可用每667平方米100千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进行清塘,并进行曝晒,彻底清除所有有害物质和杀死病菌。
2.2鱼体的消毒。坚持对放养的鱼苗、鱼种及分塘的鱼苗、鱼种进行浸洗消毒,一般可用3%—5%食盐水浸洗10分钟左右或用10ppm的漂白粉溶液、8ppm的硫酸铜溶液、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其中的一种浸洗20分钟。
2.3饵料、肥料及食场的消毒。坚持对饲料、肥料和食场进行消毒。
2.3.1饵料的消毒。严禁使用过期腐烂、变质或带菌的不清洁饵料。动物性饵料如螺蛳等 可用清水洗净,挑选鲜活的直接投喂;植物性饵料,如水草,则放置于6ppm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洗20—30分钟以后再投喂,陆生植物则不必进行消毒。
2.3.2粪肥应经过发酵消毒处理后使。肥料,如粪肥,则在500千克粪肥中加120克漂白粉,搅拌均匀后投喂。但在高温季节应尽量不用或少用粪肥。
2.3.3食场是鱼类吃食的地方,鱼病流行季节要定期消毒预防。
2.4养鱼用具的消毒。经常使用的养鱼用具,每次用完后用清水浸洗半小时,也可置于阳光下经紫外线消毒。
3调节水质
3.1观察水色的变化。应早晚勤于巡塘,认真观察水色的变化,当发现水体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面有浮沫、水色发白、变黑或深蓝、浑浊带腥味等,要及时采用换水或用药物等措施进行处理,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肥、活、爽”。“肥”,就是水中浮游生物量多,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丰富。“活”,就是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即上、下午和上、下风的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交替出现,特别是鱼类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数量多,出现频率高。“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40厘米),水中溶氧条件好。
3.2保持良好水质,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
3.3池塘清整。
3.3.1修整池塘。每天清除池中杂物、污物等。最好在每年的冬天还要进行清塘1次,将池水排干,让池底经较长时间的日晒或者冰冻以杀灭病虫害的病原体,并使池底土质疏松,加速土壤内有机质的分解,达到改良底质和提高池塘肥力的效果。
3.3.2药物清塘。池水排干以后,应挖去过量的淤泥,将池底整理平整,修好池的堤岸、进排水口,补好漏洞、裂缝,清除杂草、杂乱砖石等。经曝晒数日,再用药物清塘。药物清塘就是利用药物杀灭池塘中危害水产养殖的各种敌害生物、凶猛鱼、各种病原体,为养殖鱼类的生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药物清塘是预防鱼病,提高池养鱼类成活率的很重要的措施。
3.4增氧机的使用。合理使用增氧机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泛池死鱼,而且还可搅动池水,调节水温、曝除废气、净化水质。
3.5在养殖期间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随着科学养鱼技术的提高,鱼类放养量的增大,名特优品种养殖的快速发展,真正做到以“防”为主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