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 病 预 防2.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合理利用养殖场地,用最小的面积养出最多的蛙,这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放养密度过大往往事与愿违,常常会诱发各种疾病,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放养密度。蝌蚪的养殖密度为10~15日龄的蝌蚪5000只/米2左右,15~25日龄的蝌蚪2500只/米2左右,25日龄以上的蝌蚪不超过1000只/米3;幼蛙的放养密度为80~300只/米2;成蛙放养密度为50~80只/米2(立体生态条件好的养殖场可适当增加);越冬期间养殖密度为300~400只/米3。3.定期消毒病原体的存在是中国林蛙发病的直接原因,而消毒是控制和杀死病原体的有效方法。先是要在中国林蛙进入养殖场地以前进行彻底全面的清理消毒,然后在养殖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消毒。(1)水池消毒:在蝌蚪放养前要进行全池消毒,目的是杀灭池水和淤泥中的有害生物,改良水体和池底的生态结构,为中国林蛙繁殖和蝌蚪生长、变态提供一个优化的生态环境。①干池消毒:消毒前将池水抽干,然后在水池内挖几个小坑,将生石灰或漂白粉倒入坑内加水溶解,趁热将其均匀地泼洒到池底和四壁。一般每平方米水池用生石灰100克左右,如果用漂白粉,每平方米水池用12克左右。②带水无动物消毒:将生石灰或漂白粉溶解后,立刻进行全池均匀泼洒。一般每立方水体用漂白粉30克左右,或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0克左右。无论是带水消毒还是干池消毒,用生石灰消毒的水池一定要在消毒后经过7天才可以使用,用漂白粉消毒的水池一定要在消毒后经过3天才可以使用,严禁提前使用。使用前最好先放少量蝌蚪或蛙实验,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方可全面使用。③带水带动物消毒:有时对蝌蚪养殖池中的水进行消毒时无法将蝌蚪分离,必须连蝌蚪带水一起消毒,此时要严格控制用药浓度,谨防蝌蚪药物中毒。用这种方法消毒,漂白粉的用量一般为使水体浓度为0.5×10-6。最好在用药以前进行小实验,以确保用药剂量安全,无毒副作用。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准备一只小天平秤,严格地按用药的剂量来称量,千万不能马虎、粗心。(2)幼蛙养殖区消毒:在幼蛙进入养殖场地以前,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可以撒生石灰或漂白粉,但是撒完生石灰或漂白粉以后要过1周才可以把蛙放入养殖场地。中国林蛙养殖中每天要按时喷水,使养殖场地保持一定的湿度,所以幼蛙养殖区消毒可以通过定期在日常喷淋的水里加消毒剂来完成。一般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溶液喷洒整个养殖区。(3)饵料消毒:俗语说"病从口入"。幼蛙或蝌蚪食用了带有病原体的饵料往往会诱发中国林蛙发病,同时也会将病原体带入养殖区,成为新的传染源。即使暂时不发病,一旦时机成熟,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诱发疾病。因此在给蝌蚪喂食时,尽量选新鲜的饵料,并且煮熟了以后再喂,动物性饵料更应如此。由于幼蛙必须摄食能够活动的活饵料,因此投喂前要在浓度为5×10-6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2分钟,用清水洗干净后再喂。(4)体表消毒:体表消毒是指将蛙或蝌蚪浸浴在药水中进行消毒,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体表消毒并非针对有病个体,即使健康的个体也要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刚引进的蝌蚪或种蛙,在投放到养殖场地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防止将其他养殖场的病原体带进来。方法是将蝌蚪或蛙放到网箱内,再将网箱放到盛有药水的大缸或水泥池内浸浴。消毒要有针对性,不同的病原体用不同的药物,一般食盐和高锰酸钾用的比较多。食盐对寄生虫和细菌杀灭效果较好,使用浓度为2%~3%,浸浴时间为5~10分钟;高锰酸钾对细菌、霉菌的杀灭效果较好,使用浓度为10×10-6,浸浴时间为5~10分钟。(5)器具消毒:养殖场地使用的所有工具,包括养殖饵料所用的工具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工具消毒流程图)。特别是在养殖场发现疫情的时候更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通过养殖器具在各个养殖区间传播。器具消毒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阳光下曝晒,也可以用药物来消毒,具体浓度及浸泡时间如表1工具消毒所用药物浓度及浸泡时间表疾 病 诊 断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提前发现、及时诊断、对症下药、谨防扩散。由于多数中国林蛙的疾病在发病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因此如果没有严格的养殖管理制度、养殖操作规程和系统养殖技术,很难在发病初期断定蛙是否发病,而要作出正确的诊断就更困难了。在疾病诊断过程中要对各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表象就草率作出结论。1.养殖记录发病以后,蛙和蝌蚪会有很多异常反应,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缓慢、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等,随着病程的深入,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如溃烂、出血以致死亡。详尽、系统的养殖记录是发现和诊断疾病的基础,养殖人员对蝌蚪或蛙每日的取食情况、活动情况及环境温度、湿度等情况都要有系统、详细的记录,发现有异常反应要马上翻阅养殖记录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初步确定原因,并增加观察记录次数,为最终正确、及时的确诊提供依据。2.病体剖查对发病个体进行解剖是疾病诊断的常用手段。首先检查外部有无病变,再观察其各脏器有无变化。脏器观察主要包括脏器有无颜色改变、有无出血或充血、有无溃烂或斑点、有无肿大或萎缩、黏液是否增多等。病体剖查结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事中国林蛙养殖首先要对健康、正常个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然后才能对发病状态下所表现的各种异常反应作出准确的判断。3.观察环境观察养殖场周围的环境有无变化,检查是否有新的污染源出现,了解水源是否受到污染,有无农药、废水排入等情况,并对水质和饵料进行检测,确定有无有害物质存在。将各种环境因子一一排查,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4.实验检测取濒临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检测是最终确诊疾病的有效手段,对于以前没有记载的疑难杂症,实验室检测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实验室检测首先要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有无寄生虫。细菌检测主要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扩增、回感、鉴定、药敏实验等几步。
相关文章
-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水霉病防治技术
水霉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水霉病病原:常见的是由水霉或绵霉等真菌感染而引起。患有水霉病的泥鳅主要症状:此病大多因泥鳅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泥鳅体组织,形成肉眼可见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水霉病防治方法:减少拉网、运输、泥鳅苗种下池操作造成损伤。泥鳅苗种下塘前用20g/L—30g/L盐水浸洗...
984 特种养殖 畜牧科普 畜牧文摘 -
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1
常温下,蝎子的生长周期为3年,时间极其漫长。究其原因,温度是制约蝎子生长发育的第一要素。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日平均气温在30℃左右的时间仅有100天左右,而利于蝎子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5℃~39℃之间。虽然蝎子出蛰与入蛰的时间有6个月,但刚出蛰的一个月左右和入蛰前的一个月左右由于外界温度较低,蝎子生长发育基本处于停滞状...
2807 养殖手册 蝎子无冬眠养殖技术1 蝎子养殖技术 养殖 -
子猪出生第一周的管理技术
注意保温初生子猪1周龄内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5℃~30℃,农户养猪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母猪圈的一侧建一个简易的保温室。建造保温室的材料可就地取材,也可选用玻璃钢、空心砖等,一般要求保温室长1.2米、宽0.75米、高1米左右,在保温室的一侧底部留一个可供子猪自由出入的小门,小门宽0.15~0.20米、高0.20米。保温...
330 养殖手册 子猪出生第一周的管理技术 养猪技术 养殖 -
猪站不起来或走路腿拐是咋回事儿?
患猪卧地不起,抓住尾巴尚能站立但行走困难为“腿拐”,抓住尾巴不能站立为“瘫痪”。腿拐因疼痛,多因骨骼、肌肉、韧带、肌腱(俗称“筋”)、关节和蹄部受损引起;瘫痪因神经,多因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神经机能障碍而引起。一、腿拐1.从损伤部位辨别猪腿拐的病因:(1)骨骼: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主要由胶原蛋白等有机物和磷酸...
2162 养殖手册 猪 养殖 猪病防治 -
山鸡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1.科学建场。生产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避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建场。场地要有水源和电源,周围要能圈得住,以防山鸡走失和带进病菌。2.精心饲喂。等出壳雏鸡的羽毛干后,迅速将其移至育雏室或育雏箱内,24小时后供水开食。开始可供应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水温与室温相近。1周龄内用5%葡萄糖溶液和0.1...
2256 动物饲养 畜牧业知识 家禽养殖注意事项 -
新生仔兔“不吃奶症”的诊治
新生仔兔不吃奶症,多发生于怀孕期尤其是怀孕后期营养不平衡的母兔所产的2—3日龄仔兔,往往在一窝内,部分或全部相继发病。症 状仔兔突然不吮乳,皮肤凉而发暗,全身软绵无力,有的迅速死亡,有的出现阵发性抽搐,最后于昏迷状态下死亡。尸体解剖未发现异常变化;血液、肝脏及脾脏涂片镜检未发现致病菌。病程一般为2&mdas...
2919 养殖手册 新生仔兔不吃奶症的诊治 兔子养殖技术 养殖 -
非洲猪瘟症状有哪些?该如何防治非洲猪瘟
从去年开始,我国开始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到现在虽然有所控制,但是养猪户产生的损失还是非常大的。而且现在仍有一些地区不断在发生非洲猪瘟,严重的侵害了养猪户的经济利益。那么非洲猪瘟有哪些症状呢?我们又该怎样去防治非洲猪瘟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1、非洲猪瘟症状非洲猪瘟在发病前三天的时候,病猪的食欲...
1626 养殖手册 非洲猪瘟症状 防治非洲猪瘟 养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