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生物特征
泥鳅,又名鳅。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体延长,体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尾部侧扁。体背及体侧深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背鳍、尾鳍有细小的褐色斑纹,尾鳍基底上部有一黑色斑点。体长是体高的5.8-7.9倍,为头长的4.7-6.9倍。泥鳅个体虽小,但生命力极强,对水质要求不严,各地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均可养殖,一年四季均可捕食;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产品。
泥鳅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
俗话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 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多食泥鳅有治疗疾病之用。泥鳅性味甘、平,《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泄”,《本草纲目》中记载泥鳅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阳痿、腹水乳痈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因此深受广大的青睐。
由于近年来受水资源污染、人为大量捕捉等原因,目前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下降,而国内外市场需求又逐年上升,这就为人工养泥鳅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1995年至今,小泥鳅连续10几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15万吨,而其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但市场只能供应5万~6万吨,还面临着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威胁,市场供需矛盾,缺口很大,价格连年攀升,近年升至每公斤20~30元;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量较大,港澳台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泥鳅养殖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的途径,建议农户养泥鳅,以土池养殖为好,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因为土池环境接近泥鳅的自然生长环境,保持原生态养殖,养出的泥鳅与野生泥鳅接近,品质好,经济效益高。
泥鳅适应能力强,淡水水域均能养殖,我国南北各地都具备人工养殖泥鳅的有利条件,且经济效益显著。适时开展泥鳅的人工养殖和生态养殖具有非常良好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