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茅又名鸡脚草、果园草。原产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温带地区。现已遍及世界温带地区。是一种高产优质的牧草,我国新疆、四川、云南等地有野生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均广泛栽培,在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浙江、四川、江苏、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吉林、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有较大面积栽培。
一、形态特征
鸭茅为禾本科鸭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须根系。茎直立,疏丛型,株高70~150厘米。叶片蓝绿色,幼叶呈折叠状。基部叶密集下披,长20~30厘米,宽0.7~1.2厘米。圆锥花序,开展,长5~20厘米,小穗聚集于分枝的上端,含2~5朵小花,颖披针形,种子为颖果,长卵圆形,呈蓝褐色,千粒重为1~1.2克。
二、生物特征
鸭茅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性中等,耐热性较差,但其耐热性和耐寒性都较多年生黑麦草强,抗寒性和抗旱力都低于无芒雀麦。适宜湿润温凉的温带气候区种植。生长最适温度10℃~28℃,30℃以上发芽率低,生长缓慢。昼夜温差不宜过大,昼温为22℃、夜温为12℃最好。
鸭茅最适于肥沃、近中性的粘壤土或砂壤土,较耐酸性,而不耐盐碱。在南方酸性细红黄壤土上种植生长良好,在较干旱、瘠薄的环境中,常比多年生黑麦草有更好的表现。耐荫性较强,阳光不足或在遮蔽条件下生长正常。鸭茅是长寿命多年生牧草,一般可利用6~8年,多者可达15年,以第二、第三年产草量为最高。春季萌发早,发育快,抗旱性极强,刈割后再生能力很强,再生新枝的萌发由生长点枝条或刈割茎下部分蘖节和腋芽萌发而成。鸭茅虽喜湿、喜肥,但不耐长期浸淹,也不耐盐渍化,可在pH4.5~5.5 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耐践踏能力较差,放牧不宜频繁,宜划区放牧。
三、栽培管理
播前翻耕整地,彻底锄草,每公顷施22.5吨农家肥、300公斤磷肥用做底肥,保证土细、肥均、墒情好,才可播种。最宜秋播,秋播8月到9月下旬,也可春播或夏播,春播在3月下旬,春播可在播种的前一年秋季深耕结合施底肥,施肥一般为每0.067公顷施1500公斤农家肥,然后耙耱保墒,来年春播前再耙耱1~2次,土壤墒情不足时,应在播种前灌水,如要夏播,播前浅翻,耙耱几次再进行播种,以蓄存水分、减少杂草侵入,保证根系的正常发育。夏播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单播以条播为主,行距30~40厘米,播深为1~2厘米,播种量每0.067公顷0.75~0.8公斤,播种后稍加覆土即可,也可用堆肥覆盖。还可撒播。
鸭茅可与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因其植株较高,所以可与较高的禾本科牧草(如早熟型多年生黑麦草、杂交黑麦草、意大利黑麦草等)混播。幼苗期加强管理,适当中耕除草、施肥浇灌。在生长季节和每次刈割都要适当追施速效氮肥,但氮肥不宜施用过多。
四、营养价值及利用
鸭茅叶量丰富,草质柔嫩,富含营养物质,各种家畜均喜食,抽穗期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2.7%,粗脂肪4.7%,粗纤维29.5%,无氮浸出物45.1%,粗灰分8%,并含大量钙、磷。其他成分随着成熟反而下降。鸭茅适宜青饲、调制干草或青贮,也适于放牧。一年可刈割4~5次,青饲宜在抽穗前或抽穗期进行。作为刈割干草,收获期不迟于抽穗盛期。由于春季返青早,秋季持续性长,因此放牧利用季节较长,放牧可在草层高25~30厘米时进行。留茬高10厘米左右,不能过低,否则将严重影响再生。建植速度快、长势旺盛,产草量高,生长在肥沃土壤条件下的鸭茅,每0.067公顷产鲜草可达5~6吨。
鸭茅适于大田轮作,又适于饲料轮作,与高光效牧草或作物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光照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由于耐荫,在果树或高秆作物下种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我国果品产区有发展前途。鸭茅能积累大量根系残余物,对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杂草滋生,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作用。
《农村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