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属于豆科多年生优质牧草,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牧草之一,被誉为“牧草之王”。适应性广泛,喜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气候条件。抗寒性很强,能够忍耐低于-30℃的严寒,有积雪覆盖时,即使气温达到-40℃也能安全越冬。冬季寒冷少雪的高寒地区(北纬40°以上),由于气候变化剧烈,春季返青时易遭受倒春寒引起的冻害,因此,这一地区需选用抗寒品种(休眠级1-3),或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紫花苜蓿为直根型牧草,根系非常发达,其中,分布于0-75厘米土层中的根量约占总量的60%。主根的入土深度一般为2-6米,据测定,播种当年鲜根量为566.5公斤/亩,越冬第三年为2133公斤/亩。它的根系、能够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通过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游离态氮转化成容易被植物所利用的氮,因而它不仅能够为畜禽提供大量优质牧草,还将附有根瘤的大量根系遗留在土壤里,既提高了地力,又改良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紫花苜蓿为异花授粉地面芽植物,最适宜在年降水量660-99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8℃的地区生长。白天气温在20℃以上,土壤pH值为7.5-8.0时对其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在降水量只有300毫米的地区也能生长良好。
紫花苜蓿是各种牲畜最喜食的牧草,富含各种营养成分。1公斤优质紫花苜蓿草粉相当于0.5公斤精饲料的营养价值。氨基酸含量非常高,干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是玉米的5.7倍,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紫花苜蓿起源于伊朗,已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温带气候区。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已有大面积种植,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栽整地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紫花苜蓿种子细小,所以准备播种的地块要求精细平整。整地时间最好在夏季,便于蓄水保墒,消灭杂草,耕地深度应在20厘米以上,这样有利于苜蓿根系生长、发育和扎根,结合耕地应施入有机肥(最好是腐熟的厩肥),施用量1000-1500公斤/亩左右。
播种一般分为春播、夏播和秋播3个时期,有时也采用临冬寄籽播种,适宜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土壤温度为10-25°C,春播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秋播在8月中旬左右,但是,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所以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播种期,播种量为1-2公斤/亩,播种深度为2厘米左右,但须视土壤水分状况而定,土湿宜浅,土干则深,播种时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播种方法宜采用条播,行距为20-40厘米,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增加根系的结瘤量,提高根瘤固氮效率,播种前应对种子或土壤接种苜蓿族根瘤菌,尤其是初次种植苜蓿时,最好接种根瘤菌。理想的种植密度是135-270株/m2。
为了获得高产,在每次刈割后应结合灌水施入追肥,追肥以磷、钾肥(如过磷酸钙)为主,施用量一般为25-30公斤/亩。播种前施足氮肥,对幼苗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待长大后则不需多施氮肥。增施硫、硼和钼。可以增加干草和种子产量,提高苜蓿成活率和蛋白质含量,并使植株更健壮。
紫花苜蓿能吸收深层土壤水份,水分充足时能促进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干草产量。为了保证苜蓿高产、稳产,应在每次刈割后立即结合施肥进行灌水,水浇地的产量要比旱地高出50%-100%,并可使苜蓿长期保持丰产。
紫花苜蓿苗期生长较为缓慢,有近1个月的时间以根系生长为主,地上部分生长量很少,此时最容易受到杂草的危害,因此,播种前最好清除土壤中的杂草及其种子,苗期可采用选择性除草剂进一步抑制杂草。建植后,其再生速度较快,(尤其是刈割后施肥灌水时),能依靠自身的遮荫能力抑制杂草生长。不断的刈割,也能有效抑制一年生杂草的繁殖,但如果每次刈割后进行一次杂草防除,则可有效地提高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