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又称乌鳢、黑鱼、生鱼、斑鱼、才鱼等,属鱼纲鳢科动物。我国除西北高原外,各地淡水域都有分布。目前乌鱼在国际市场上届于畅销品,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人工养殖大有前途。
一、经济价值
乌鱼肉多而白嫩,味鲜美,富有营养。据分析,每百克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钙57毫克、磷163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25毫克、尼克酸2.8毫克。乌鱼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补脾、补血滋乳汁、愈合伤口、利水消肿之功效。在港澳地区,尤其在日本,被视为珍贵补品,它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晶。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长约40厘米;头尖而扁平,头上覆盖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向前突出,向后达到眼的后缘。上下颌骨、锄骨、口盖骨均具有尖锐的细齿。眼位于头侧前上方。鳃耙10—13。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两段相隔2行鳞片;侧线鳞60—67。背鳍、臀鳍均长,达到尾鳍基部。背鳍47—52。胸鳍短12—13,末端约达腹鳍中部;腹鳍18,不达臀鳍。臀鳍31—33。尾鳍圆形。全体灰黑色,背部与头面较暗,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臀均具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和腹鳍呈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图20)。
(二)生活习性
乌鱼栖息于水草茂盛、水色较深的混浊水体中,常潜伏在淡浅水水草较多的水底。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很强。乌鱼有“鳃上器官”,可借以呼吸空气,在低氧及高温的水中也能生活。冬季蛰居于泥中停食不动。乌鱼有逃向低水位的本能,流水冲击、下雨可刺激乌鱼跳跃逃走,成鱼可跃离水面1.7米,10厘米长的鱼种也能跃高30—50厘米。
(3)食性
乌鱼为凶猛的鱼类,纯肉食性并且贪食。3厘米以下的幼鱼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食;体长3—8厘米的幼鱼以水生昆虫、仔鱼、小虾为食;成鱼则以小型野生杂苗为主食,如鲫龟、铂鱼、泥鳅等。乌鱼釆食强度大,并且有自相残食的习性,能吞食为本身体长三分之一以下的同类个体。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也食人工配合饲料。
(四)乌鱼繁殖与生长
2龄乌鱼性成熟,此时体长一般在20厘米以上,体重500克左右,在我国华南地区4—9月中旬为产卵期,5—6月为盛产期;华中和华东地区5—7月产卵,以6月较为集中。产卵期水温约20—30℃。
产卵前,雌鱼和雄鱼在水草繁茂处,用口将水草筑成约1米直径的“鱼巢”,产卵在宁静的早晨日出之前,先是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腹部向上成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随后雄鱼以同样的仰卧姿式射精。产卵时亲鱼感觉十分灵敏,遇到外界干扰时立即中止产卵。
乌鱼的怀卵量,每公斤体重为2万颗左右,卵为一次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漂浮于鱼巢之中,温度在26℃时经36小时孵化出,30℃时32小时孵化出www./。刚孵化出的鱼苗体长3.8—4.3毫米,9毫米长时开始摄食。当幼鱼长到4—5厘米时,开始独立生活,亲鱼也离开幼鱼群,有时也残食离群的幼鱼。乌鱼生长迅速,在池塘养殖中,1龄鱼体重100—500克,2龄体重500—1000克。水温在30℃以上时,生长更快,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生长缓慢。
三、乌鱼养殖技术
(一)人工繁殖
1、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可在冬季将捕获的500克以上、体格健壮的乌鱼作为亲本,放人有水草的池塘培育,水深以1米左右为宜,可单养,也可与家鱼混养。在池中投放一些小虾,杂鱼,或蛋白质较丰富的精饲料。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水质。到次年4—5月,便可发育成熟,水温适当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
2.亲鱼雌雄鉴别
性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突出,胸部丰满圆滑胸鳞白嫩微黄;生殖孔大而突出,呈三角形、粉红色;身体比同龄的雄鱼短;背鳍上的斑点较大而模糊,不甚规则,呈淡黄色、半透明。雄鱼体较长,生殖孔较小,充分成熟的雄鱼未射精以前,体侧稍呈美丽的紫红色,腹部肥软,背鳍上有白色小圆斑,自上而下排列整齐,圆点愈白、愈多则愈成熟。
3.自然产卵
每年到了繁殖季节,性腺成熟的乌鱼多集中在湖泊、河边和池沼水草茂盛的浅水地带产卵、受精,进行自然繁殖。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为获得大量的鱼苗,也可摸拟自然条件让其自行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