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白痢病是沙门氏菌感染引起鹌鹑发生以排白色稀粪为特征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对幼鸽危害大,死亡率为60%以上,成鹑多为隐性感染,多成为终生带菌者。
1.病原
本病病原为沙门氏杆菌中的白痢杆菌,无芽孢、荚膜,不运动,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对热敏感,对一般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如0.2%福尔马林、3%石炭酸15~20分钟即可杀死。在鹑舍粪土中可存活1年以上。
2.流行特点
有与患白痢病的病鸡、病鹑的接触史,或接触过被病粪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器具等消化道感染发病。此外,病雌鹑可通过蛋而将病菌传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被感染的鹑群很难根除本病。幼鹑孵化出生后即可发病,以一周龄后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60%左右。成鹑多为隐性感染,终身带菌,成为传染源。
3.临床症状
幼鹑发病,急性者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慢性表现精神不振,瞌睡,缩颈松翅,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或不食,蹲于一旁或聚堆,拉白色粪便,常污染肛周羽毛,甚至粪堆积阻塞肛门,排粪困难,发出吱
吱叫声:重者呼吸困难,衰竭,倒地痉挛,经2~3天后死亡。
成鹑发病,全身症状不明显,仅表现腹泻,拉白色稀粪,污染肛门。病程可延长1~2周,轻者可耐过,产蛋率下降,其他无异常变化。
4.解剖病理改变
急性死亡时,剖检变化不明显。慢性病例,可见实质器官有灰白色坏死灶,肝、脾肿大,肠腔充盈,大肠和盲肠内积有白色黏稠粪便或豆腐渣样物。成母鹑卵巢多呈畸形,公鹑睾丸萎缩。
5.诊断
依据流行特点、症状及部检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取肝、脾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阴性的白痢杆菌。也可用全血平板凝聚集试验进行检测,阳性种鹑淘汰。也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鉴定。
6.防治
(1)预防
①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孵化、育雏、饲槽、饮水器及鹑笼等设备应定期清洗,并用2%烧碱或3%来苏儿液消毒。
②严格检疫,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病鹑,每年对成鹑用全血或血清凝集反应检测,逐步净化鹑群。病鹑蛋不作种蛋。种蛋入孵前也应以0.1%~0.5%新洁尔灭液浸泡消毒5~10分钟,以除去蛋壳上的病菌。或者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③雏鹑可用0.02%呋喃唑酮饲料喂食。
(2)治疗:一般抗菌药物对白痢杆菌均有一定的效果,为增强抗菌效力可交替使用。呋喃唑酮,按0.02%~0.03%拌入饲料或饮水,连用7天。土霉素,按0.04%拌料喂服,连用5~7天。氯霉素,按0.2%~0.5%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