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痘疮病是鲤科鱼类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过去主要危害鲤,所以又曾经叫鲤痘疮病。近年来鲫、圆腹雅罗鱼、草鱼等也都受害。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病鱼体表有乳白色、奶油色、桃红色、褐色,甚至黑色的增生物。该病发生在秋末至春初低温季节,如病情不严重,当水温升高时可自愈;但当严重感染时,则能影响生长,使病鱼或丧失商品价值,甚至引起死亡。
1、症状
疾病早期,在病鱼体表(躯干、头部及鳍)出现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增生物,色泽由原来的乳白色,逐渐变为奶油色、桃红色、褐色,甚至黑色,上面有时有极小的红色条纹(毛细血管);增生物的形状及大小各异,面积可从1厘米2左右至数平方厘米,甚至更大;厚1-5毫米;其表面初光滑,后来变为粗糙,玻璃样或蜡样,有时不透明,质地也由柔软变为稍硬。这些增生物首先是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接着是含有微血管的致密结缔组织增生。
2、流行情况
此病早在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现在朝鲜、日本、中国都有病例报道。主要危害鲤、鲫、圆腹雅罗鱼、金鱼等,近年来,在草鱼上也有发生。影响鱼的生长,鱼的商品价值,疾病严重时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一般不引起病鱼急性大批死亡。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及密养的鱼池、网箱,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时,患病轻的病鱼会逐渐自愈。近年来,由于网箱养鲤、池塘主养鲫等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推广,该病变得日益常见及严重,有的地区的鲤、鲫甚至100%感染发病,累计死亡率达30%以上,幸存的鱼也因太丑陋而丧失商品价值,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