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浆膜炎是近几年来流行于我地区雏鹅和仔鹅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病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关节炎、脑膜炎等为特征性病变。由于本病病原菌抗原型多,又是侵害浆膜,更易产生抗药性;同时本病暂无疫苗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可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禽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近,我们对市郊一起鹅的浆膜炎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诊断和治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我市郊区养鹅专业户王某从本地炕坊购苗鹅1000只,饲养近1月,从20日龄开始有少量鹅发病,患病雏鹅精神萎顿,拉白色稀粪,行走无力,随后,则出现瘫痪,2—3d后出现死亡,每天10—20只。从发病到来我院诊治时止,已死亡200多只,还有三分之一的鹅发病。发病率达50%,死亡率达20%以土,已造成较大的损失,用土霉素、庆大霉素、干扰素、板兰根等均无效果。
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鹅营养状况一般,病鹅精神沉郁,瘫痪不能站立。肛门周围被黄绿色、灰自色粪便污染。部分鹅腹部膨大下垂,手触有波动感。剖检的是全身浆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与心肌膜相连,呈乳自色絮状;肝肿大,肝包膜增厚,呈灰白色,易剥离,有的肝有出血斑点,胞浆液增多,呈淡黄色;胆囊增大,胆汁增多;脾肿大;胰腺有出血点;肾脏出血,输尿管有白色尿酸盐沉积;十二指肠粘膜出血,内有多量白色或绿色稀粪。
3实验室诊断
3.1 无菌采取濒死期鹅的脑、肝脏、心包液和脾脏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分别置37℃普通培养和烛罐培养,36h普通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而烛罐培养的仅有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则生长出均一、圆形、光滑湿润、微隆起、半透明露珠状,直径在0.5—1mm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均有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2取经纯培养细菌接种作生化培养发酵试验,该菌不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氧化酶试验、接触酶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液化明胶试验、靛基质试验、柠檬酸盐利用、V-P试验、MR试验均为阴性。
3.3 药敏试验,任取4个菌落分别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按常规方法作药敏试验。结果,氟苯尼考、氯霉素、先锋五号、红霉素高敏;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克林霉素中敏;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露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复合磺胺等不敏感。
4治疗
在发病期间,我们采取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方案,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在水中加氟苯尼考,病鹅用氨卞青加庆大注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我们又采用了10%氟苯尼考针剂对病鹅进行注射,1次/d,连续2d,至第4d鹅群全部康复。
5小结
我市郊区发生的这起鹅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初步诊断为鹅的传染性浆膜炎,用敏感药物治疗,很快控制了病情。类似疫情在我市不同日龄的雏鹅中时有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当鹅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炎症时,往往会与鹅的大肠杆菌病相混淆,常被误判为大肠杆菌病,用治疗大肠杆菌的药物往往不能奏效。鉴于本病菌株的耐药性目前还没有疫苗可防这一现实情况,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在本病流行初期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药物治疗,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