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学名叫锯缘青蟹,由于人工育苗技术没有完全解决,还不能进行工厂化育苗。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获取苗种:一是捕捞大眼幼体,二是捕捞幼蟹。幼蟹的捕捞历史较长,但存在着许多不足:1、蟹苗的来源不一。有些海区盐度高些,有些海区盐度低些,如果都放养在同一池塘中,就会影响蟹苗成活率;2、规格不统一。拖网等作业方式捕捞的蟹苗,大小参差不齐,一起放养易形成大蟹吃小蟹的现象,影响蟹的成活率;3、蟹苗价格过高。一只幼蟹平均价格达2—5元,投入的苗种成本接近5—8万元/亩,不宜大面积推广养殖,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4、传统的养殖方式属阶段性养殖,蟹塘闲置时间较长,间接增加了养殖成本;5、传统养殖的青蟹集中在两个阶段上市,拓展销售渠道较困难。
相对而言,蟹苗标粗可以弥补以上不足:1、养殖成本低。放养苗种成本为700—1000元/亩,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2、效益明显。按40%成活率计算,纯收入可达20000—30000元/亩,即按10%的成活率,就可以保本,从而降低了投入的风险;3、养殖周期短。从投苗到收成大约120天左右;4、改变了传统的膏蟹养殖的单一结构;5、一年可养两造,可以整年提供商品蟹上市,为拓展流通渠道提供了条件;6、提高复养指数,提高了蟹塘的养殖效益;7、为规模化养殖青蟹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捕捞天然大眼幼体
珠海地区的青蟹繁殖季节为每年3—5月和8—10月,以3—4月为盛期。用网目为1—1·5毫米的捕捞网进行装笼捕捞。捕获的大眼幼体(稚蟹)可暂养在池塘,用水草遮盖。暂养时间不宜过长。蟹苗一般采取泡沫箱运输,箱的四周应设有防逃纱窗。
人工标粗大眼幼体
1、放养密度
青蟹标粗一年可分两造,放养密度可根据养殖季节、潮水、天气等条件适当调整。一般大眼幼体的放苗量为5000—10000只/亩为宜。放苗应在早晨进行,避开高温期。
2、饲料投喂
青蟹属杂食性,大眼幼体主要通过滤食水中的有机物及藻类,同时又能捕捉大于自己身体的饵料,所以投喂的饲料以浆液为主,再配以沙蚬(红肉蓝蛤)活体投喂。投喂前期主要以牡蛎(蚝)浆液为主,配合投喂一些鱼浆,连续投喂10天,每一万只大眼幼体投入1公斤生蚝和半斤鱼肉(以鲜料计算),每3天投喂40—80公斤沙蚬一次,同时在池塘四个角落放置水草等,以提高大眼幼体的成活率。
大眼幼体经10天左右的培育,蜕壳成稚蟹。稚蟹蜕4—5次壳后,密度较高的应分池饲养,一般保持在2000—3000只/亩为佳。稚蟹的培育与大眼幼体相似,投饲量应增加,可投喂10天的人工饲料,同时每2—3天投喂40—80公斤沙蚬一次,之后,可投喂沙蚬和鱼肉,直到养成符合规格的幼蟹或成蟹。
一般一天投喂饲料两次,早晨6点投喂,投喂量占日总投饲量的30%—40%,傍晚5点投喂,投喂量占总投饲量的60%—70%,投饲量为蟹体重的5%—10%,可通过放置缯来观察摄食情况,而决定饵料的增减。高温、大雨、盐度太低等情况应适当少投。
3、水质监测
由于大眼幼体比幼蟹活动力弱,抗病力差,蜕壳频繁,因此大眼幼体(稚蟹)对养殖水体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每日应定时分两次测定水温(水面及水底)。根据水温情况决定投喂量、进排水或设置遮蔽物等。有条件的可不定期监测盐度、pH值、透明度。同时,水体深度一般为1米,有条件的可每日换水,每次不超过1/2—1/3,幼蟹大量蜕壳时不能换水。无条件换水的池塘,只要监测好水体,或适当泼洒益生菌调节水质,也可以少换水。养殖期间,应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每20—30天,可使用10—15ppm的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或用0·6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4、日常管理
(1)每天要对水色、天气、投饲、用药、蟹苗的摄食、生长、病害等情况进行列表登记,以便于及时总结和提高养殖技术;
(2)珠海地区雨季时间长,连续暴雨会使水体盐度急剧下降,除及时排出蟹池上层水外,还可撒些粗盐,通过升高局部水体盐度来缓解;
(3)检查堤坝是否有蟹洞,如有应及时堵塞,同时,检测水质是否恶化或蟹是否生病;
(4)注意观察塘边是否有死鱼、死虾或死蟹,注意死亡的状态和地点,同时及时捞出检查、分析;
(5)刮风时水面如果出现泡沫,表明有机质过多,应尽快换水;
(6)注意水的气味,水体中的有机物夜间大量耗氧,或有毒物质大量溢出,引起蟹缺氧或中毒死亡;
(7)发现蟹大量爬边,甚至不肯下水,这是由于环境不适而引起不安,或水体严重缺氧,或池内有有毒物质,或感染纤毛虫等病害,应检查原因;
(8)底泥中有大量摇蚊幼虫(红虫)或小头虫,而水体生物并不多见,说明池塘已受到严重污染;
(9)定期用石灰、过氧化钙、沸石物和光合细菌等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