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症(拖尾症)。①病因。长期饲喂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以及栖息场所过于潮湿所致,多见于2龄蝎。②病状。群发性,病因肢体透亮肥大,后腹(尾)部下拖,活动缓慢或伏地不动,发病5-10日后开始死亡。③防治方法。不喂或少喂高脂肪饵料,注意调节环境和垛体的湿度。用炒香的麸皮50克、大黄苏打片3克、水60毫升拌匀饲喂,直至痊愈。
青枯病(枯尾病)。①病因。气候炎热、环境干燥、饲料含水量低而饮水供应不足等造成的慢性脱水病症。②症状。群发性,起初病蝎后腹末节(尾梢)出现枯黄色干枯萎缩,继而干枯逐步向前延伸,接近前腹部时病蝎开始死亡。发病初期,蝎群由于争压水分而互相残杀严重。③防治。盛夏或高温环境,要注意及时喷雾增湿,使其活动场所不臻过于干燥,增添饮水器具,保证供水,投喂西瓜皮、西红柿等新鲜多汁食物。不必采用药物治疗。
体解病(麻痹症)。①病因。高温高湿造成急性失水虚脱。往往在加温养殖时,温湿度控制不当,造成骤然的高温高湿,导致发病。②症状。群发性,环境高温高湿,蝎群烦躁不安,慌乱走动,继而出现肢节软化、功能丧失、尾部下拖、全身颜色深暗等麻痹瘫痪症状。病程极短,在发病1-2小时内迅速死亡。③防治。加温养殖时,注意控制好环境温湿度,防止出现40℃以上高温,如出现该症状,应立即通风换气,降温除湿,应将蝎子从蝎池中捕出补水,即用30℃-35℃温水,加入少许食盐和白糖,喷洒在蝎体上,使躯体湿润,待蝎房温湿度正常后,再将康复了的蝎子放回蝎池,死蝎可加工制干。
腹胀病(大肚子病)。①病因。温度偏低、采食较多、消化不良等。多发生于早春、气温偏低和秋季低温时期。②症状。病蝎腹胀、颜色暗青、活动迟缓、不食不消化,发病10余日后开始零星死亡。③防治。控制环境温湿度,低温环境减少饲喂量,对病蝎用食母生、复方新诺明拌料饮水,及时加温,保持蝎房温暖。
流产。①病因。养殖密度过大,孕蝎受惊扰、挤压、摔跌等。②症状。在体内孵化期间,孕蝎慌乱不安地爬动,提前产出不能成活的仔蝎。③防治。孕蝎单独饲养,降低饲养密度,防止惊吓、挤压、摔打等。
斑霉病。①病因。栖息场所高温高湿,致使真菌在蝎子体表寄生而发病。②症状。起初病蝎表现呆滞不食直至死亡,病尸往往同腐败饲料一起结块发霉,体内充满黄褐色或绿色霉状菌丝体集结而成的菌块。③防治。注意卫生,控制湿度,并及时翻垛、清室、晾晒清洗养蝎用具,必要时用01%高锰酸钾或0.5%甲醛溶液喷雾灭菌。病死蝎应焚烧或深埋处理。
黑腐病。①病因。食物腐败变质或饮水不洁引起。②症状。早期得部变黑,腹胀,活动减少或不出穴活动,食欲减退或废绝,以后前腹部出现溃疡性病烂,病蝎死亡,腹部腐烂。③防治。保证饲料、饮水新鲜清洁,防止病从口入,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清垛消毒,病蝎须焚烧或深埋处理。
其他:蝎场中的老鼠、蚂蚁、蟾蜍、鸟类等均可对蝎群造成危害,应予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