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近日,养殖户赵某饲养的鹌鹑出现发病死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羽毛蓬乱,两翅下垂,闭眼、嗜睡,逐渐消瘦;随着病程发展,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有气管罗音,有时可听到气管发出“呼呼”的声音,部分鹌鹑鼻孔流出浆液性黏液,有的出现神经症状,摇头,头向背仰,共济失调,继而发生腹泻,拉黄白色稀粪;冠、肉髯发紫,精神萎靡,闭目昏睡,最后窒息死亡。户主用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2.剖检
剖检病死鹌鹑,肺粘连,在肺和气囊上可见散在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结节,质地较硬,有的气囊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斑块;腹腔、浆膜、肝、肾等表面有灰白色结节;心外膜覆盖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膜;肝肿大,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纤维素性假膜;小肠充血、出血,尤其是十二指肠出现卡他性炎症;粪便稀薄、恶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为霉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3.治疗
①用“杆速杀”(主要成分:硫酸粘杆菌素)饮水,剂量为100克对水300斤,连用3天。
②口服制霉菌素,每斤饲料加50万单位,连用4天。
③在饲料中添加“肝肾宝”(主要成分:肉桂、白术、猪苓、泽泻、黄苓、柴胡),剂量为每100公斤饲料加350克,连用6天。
④在饮水中添加充足的维生素C、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供鹌鹑自由饮用。
⑤对鹌鹑粪便及垫料堆积发酵,用“菌毒杀”(主要成分:聚维酮碘)对场地、环境、用具进行消毒。
4.提醒
①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是家禽肠道的正常菌群,许多菌株无致病性,但是在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畅、氨气浓度高、湿度大、卫生条件差、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均可诱发该病。因此,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可使用不同致病菌株混合制备的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同时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草、保持通风、加强消毒。就本病例而言,鹌鹑舍环境较差,有刺鼻的氨气味和霉味,同时饲养管理不合理,粪便和垫草清除不及时,这不仅是诱发霉菌病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诱发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因素。
②本病流行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被污染的垫料、土壤、饮水、空气及饲料,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发病。因此,加强禽舍及其周围环境以及饲料、饮水与用具的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本病进一步扩散。
③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舍内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以提高营养水平,增强家禽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