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俗称园筒 (桶)鳜、石鳜,大多自然栖息与生长在水质较清新、多石砾的江溪和大中型水库中上游的流水环境中,与目前养殖比较普遍的翘嘴鳜(SinipeFca c/Iuatsi)比较,虽然个体较小、生长速度稍逊,但品质、品位、食用与营养价值等却在翘嘴鳜之上,使之成为名贵淡水鱼类中的上品。2003年~2004年,笔者根据斑鳜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利用小型水库环境、饵料资源和优良水质等特点,结合斑鳜养殖生长的需求,进行保持斑鳜优良品质的生态混养试验和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总结形成的小型水库生态混养斑鳜技术介绍如下
一、斑鳜的鉴别
斑鳜的躯体延长,侧扁,略呈圆筒状;鳍棘发达,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均有强硬棘,尾鳍园形;体被细园鳞;体色为灰褐色乃至暗褐色,腹部黄白;头部有黑色小圆斑,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黑斑。斑鳜外观区别于翘嘴鳜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体形略长,体色较暗,体侧有斑,吻端经眼至背鳍下侧无暗色带纹。
二、小型水库的条件
在自然状态下,斑鳜喜生活栖息于水质较清澈、多石砾、有一定水流的江溪和大中型水库水域中,因此,选择生态混养斑鳜的小型水库要求库周生态环境和植被良好,集雨面积适当,能有补充水源。如果是拦截溪流筑坝的水库、有野杂鱼虾资源的自然江溪、大中型水库的补充水源等,可为斑鳜混养提供部分饵料鱼则条件更佳。养殖水域的水源和水库水质应清新、无污染,底质应较平坦,且以岩沙石底质为好,有适当的水草丛尤佳。水库水面因库而定,但需要具备能够比较方便地基本放干库水的条件,考虑到生态养殖、斑鳜活动空间、水质稳定等因素,一般宜选用面积较大、中低产养殖时水库蓄水量在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型水库为好。
三、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前,一般不进行清库除野,以避免对水库原有的自然饵料鱼资源的影响。斑鳜具有逆水和顺水而逃的习性,所以,在水库进水口、放水涵洞(管)、溢洪道处以放养斑鳜鱼种规格为基准设置拦鱼设施,以防止养殖鱼类逃逸。
斑鳜鱼种的放养:1年养殖周期的,斑鳜鱼种必须是一龄以上,一般规格在50g/尾~100g/尾以上,并要求鱼种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游泳活泼、无病无伤,放养时间选择在水库上一年捕捞结束后即可进行,一般为每年的12月下旬至翌年的3月间进行,尤以12月至翌年1月为佳。放养密度根据自然饵料鱼资源、补充饵料鱼能力、养殖水体水质和调控、其他养殖鱼类品种和数量等综合考虑,一般放养密度为60尾/亩~80尾/亩。鱼种放养前,用5ppm高锰酸钾溶液药浴消毒10分钟左右。
常规鱼种的放养:以滤食性鲢鳙鱼为主,以利于生态养殖时调节水质和培育良好的水环境,其放养量约占总放养量的70%左右,鲢鳙比例1∶1。也可以适当搭配放养吃食性鲫、鲤、草、鳊鱼,以摄食有机肥中的残饵,减轻施肥对水质的影响,其放养量约占总放养量的5%~10%,其中二龄鲫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2%~3%左右,以用于鲫鱼繁殖而补充混养斑鳜所需的饵料鱼。常规鱼种放养质量、规格、数量、消毒等,按照小型水库常规养殖操作进行。
四、饵料鱼及其培育
斑鳜以鱼、虾为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混养斑鳜的饵料鱼来源可以通过四个途径解决:一是水库天然野杂鱼资源;二是利用池塘、稻田等配套生产补充饵料鱼,主要品种为草鱼,辅助品种为鲫、鲤、鳙、鲢等;三是放养二龄鲫鱼在水库中自繁饵料鱼;四是购买采运饵料鱼补充投喂。
对于天然野杂鱼,可以采用不清库,尽可能地保持自然饵料鱼资源及其繁殖,并在引水过程中自然添加的方法,且以鲴鱼、螃鲏、鰕虎鱼、虾等品种资源为优。补充饵料鱼的配套培育,可以采用专塘高密度鱼苗放养、培育适口夏花和小规格鱼种、分阶段多次筛选捕捞投放的方法,按照放养200尾~250尾斑鳜配套1亩左右的饵料鱼培育塘,品种以草、鲫、鲢较好,鱼苗放养密度可加大到常规培育密度上的3倍~5倍,放养量可掌握在60万尾/亩~80万尾/亩,其他操作按夏花及鱼种常规培育方法进行。
五、养殖管理
斑鳜生态混养的养殖管理,除了努力保持和优化养殖水体的养殖生态水环境条件以外,还应把握好:一是不投喂人工饲料,不施用化肥,主养的鲢鳙鱼以有机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为主进行养殖;二是突出斑鳜以活的饵料鱼为食,不投喂死的饵料鱼,采取自然野杂鱼保护增殖和配套生产投喂活的饵料鱼并举的措施;三是养殖水体不施用任何药物,只选用生石灰进行生态鱼病防治和严格放养消毒、饵料鱼投喂前消毒等操作,以避免药物残留和危害。
常规鱼类养殖管理中,鲢鳙鱼养殖坚持看水施用有机肥,少量多次,一般每隔3天~5天施用1次,每次施肥量30kg/亩~50kg/亩,选用畜禽粪等有机肥在库边多处挖坑蓄放发酵后施入。鲤、鲫、草鱼养殖不另外进行投喂,主要摄食有机肥中的残饵。其他操作按常规小型水库成鱼养殖方法进行。
补充饵料鱼的投喂为活体投喂,正常情况下每隔5天~7天补充投喂1次~2次。配套培育的饵料鱼按混养斑鳜的适口、适时、适量需求和培育塘饵料鱼密度,分规格、批次、数量捕捞投放,不足时进行外调采运。无论是自行配套培育的饵料鱼,还是购买采运的饵料鱼,投放前都必须用5g/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0分钟消毒,以防止带入病原体。
水质管理中,水质以清新、爽活为主,可将水库常规的“肥水”养殖调整为“爽肥”养殖,只需保持适度的肥度,水体透明度掌握在40cm~50cm左右。在高温期和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的6月份~9月份,根据条件可以在引注补充水源的新水同时,排出适量的水库底层水,利用水体交换优化水质。在病害流行季节的4月份~10月份,每月全库施用1次生石灰,以调节水质和消毒防病,每次用量为6kg/亩~8kg/亩左右。
六、捕捞
平时捕捞,可以根据市场和生产的需求,采用放虾笼的方法进行。因为斑鳜的商品规格要求不很严格,个体在250g以下的小规格销售也很正常,一般在7月~10月期间即可使用虾笼陆续捕获部分产品上市,同时也可以减轻中后期养殖饵料鱼供应和年底干库捕捞的压力。虾笼宜在晚间放、凌晨起,在水底置留时间最长不宜超过6小时,以防进笼的斑鳜死亡损失。虾笼起捕率约在30%左右。
集中捕捞,采用干库的方法进行。保留适当的水位,尽量网捕养殖的常规鱼类。放(抽)水留置有一定范围、水深约30cm~50cm的几处坑、洼,进行摸捕,切忌用网拉捕,因为斑鳜对泥浆混浊水极不适应,即使是混浊程度不高、对其他鱼(包括翘嘴鳜)影响不大的泥浆水,斑鳜都有可能“浆死”。低水位拉网必然会搅动底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泥浆混浊水,易发生斑鳜的大量或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