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 鲱科 地方名: 时鱼、三来、三黎鱼、迟鱼、鲥刺
形态特征: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骨正中有一显著凹陷,上下两颌均无齿。脂眼睑发达,几乎遮盖眼的一半。腮孔大。鳞片大而圆薄,上有细纹。无侧线。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腹鳍极小;背鳍、臀鳍各一个,背鳍条14~15,臀鳍条16~18;尾鳍深叉形,被有小鳞。体背和头部为灰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产地: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
产季:产季为4~5月份;芜湖、安庆等地水域产季为5~6月份;鄱阳湖产季为6月份。
经济营养价值:鲥鱼肉细嫩,脂肪厚,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脂肪17克,是我国名贵鱼类之一。
鲥鱼曾是长江常见的名贵鱼之一,是长江“四大名鱼”之首。其年产量波动较大。1962年前长江鲥鱼年产量在300-500吨,1971年为70吨,1974年达1500多吨,以后即大幅度下降,近年全国产量不超过十吨。由于过渡捕捞繁殖亲鱼和索饵育肥的幼鱼,造成补充群体急剧减少。此外,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江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鲥鱼的主要产卵场赣江的平流梯级枢纽工程的兴建,阻断了鲥鱼的产卵洄游路线,破坏了其产卵场。诸如此类种种原因,鲥鱼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的种群数量已处于濒危状态。
近10年来,鲥鱼资源急剧衰退,钱塘江鲥鱼基本灭绝,目前长江、湘江、闽江和西江鲥鱼亦已濒临灭绝,我省的珠江也不见鲥鱼的踪影了。广东省顺德区勒流镇稔海村渔民梁潇锦,最后捕到一尾鲥鱼(当地人称:三黎鱼)的时间是1990年7月,其体重为1.4公斤。
鲥鱼是濒危品种,属世界性抢救鱼类。为了挽救这一名贵鱼类资源,进行其人工繁殖、人工养殖面积放流增殖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我国对鲥鱼资源非常重视,鲥鱼的研究已分别列入我国“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一直是我国重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