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特征。小鹅瘟主要危害出壳后4一20 d的雏鹅,传播速度快且死亡率较高。目前,除在某些地区有大流行外,多数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死亡率一般在20%一30%,高者甚至可达50%以上。大肠杆菌病也是雏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笔者遇到1例这两种病混合感染的病例,现将发病情况和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3月份,衡水市河沿乡某养殖户购进1620只雏鹅,从3日龄开始个别雏鹅排白色稀便,并发现有的鹅猛喝水,误认为是缺水。每天死亡2一3只,开始仅认为是弱雏未能引起充分重视,后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甚至达50%以上,每天死亡15一50只。病鹅表现精神萎顿,食欲不振,鼻孔有稀薄性分泌物,养殖户曾按霍乱治疗,但无疗效。后又请当地兽医注射灭败灵加青霉素、链霉素,并在饲料中加人痢特灵等药物治疗效果也不佳,病情更趋严重,前后共死亡500多只,死亡率达30%以上。
2临床症状
病鹅初期无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鹅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缩头,呆立,行走困难,喜卧地,打磕睡;饮水量大增,出现猛喝水的现象;拉黄绿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粪中常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和气泡;咏发给,蹼色泽变暗,全身有脱水症状;鼻液增多,摇头并伴有液体甩出;嗦囊松软并含有液体和气体;有的病鹅有神经症状,颈部扭曲,全身抽搐或瘫痪,有的向后倒着走。
3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50多只病鹅,发现肛门附近有稀粪粘污,挤压肛门时流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口腔和鼻腔中有棕褐色液体流出。消化道病变以小肠为严重;十二指肠黏膜呈弥漫性出血,表面有多量黏液;胆囊充盈,脾脏、胰脏淤血。处于发病初期或病程短的病死鹅多表现为肠腔内水状物增多,空、回肠下段出现扁平的带状或黏稠的内容物。病程超过10 d的病鹅,整个肠道肿胀,腹膜、气囊混浊且增厚,并发纤维素腹膜炎、肝周炎;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暗紫色,有的肝脏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小肠中段及后段特别是靠近卵黄蒂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肿胀,体积比正常肠段大2一3倍,质地坚硬;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塞一种淡灰白色或淡黄色凝固的“腊肠状”的栓状物。
4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特征性病变等确诊该群雏鹅为小鹅瘟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5防治措施
5.1紧急消毒
对鹅可能接触的用具、设备、鹅舍、道路等用0.2%百毒杀、0.5%碘霸等溶液交叉喷雾消毒,1 次/d;尽可能消灭苍蝇。
5.2严格隔离
将所有患病雏鹅全部挑出,与健康鹅群隔离饲养;进出各鹅群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叉感染;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5.3免疫接种
全群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先注射假定健康群,每只1.0 mL;后注射发病鹅,每只1.5 mL。
5.4药物治疗
对健康雏鹅在饮水中加入庆大霉素(每千克水加入庆大霉素2 -3万IU),让其自由饮用,每日2次,连用3 d。对病鹅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只1万IU,每天1次,连用2 d;用氧氟沙星饮水,每天2次,连用5 d;在饲料中加人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维生素A,以促进肠道黏膜恢复。
5.5加强管理
建立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以减少或消除致病因素;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减少应激因素;供给营养全价平衡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维生素C;饮水中加适量葡萄糖,可增强鹅群的抵抗力;减少雏鹅下水次数,换地方放;死鹅深埋处理,粪便堆积发酵。鹅群宜小群饲养,便于管理和控制疫情。
采取以上措施后,3d后停止死亡,雏鹅采食、饮水开始恢复;5 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淘汰个别病情严重的鹅。
6诊治体会
6.1认清鉴定特征
本病的重要特征就是整个小肠肠段内出现栓塞物,栓塞物有的成黄白色,有的呈红褐色,且质地松软不一,这种特征性小肠栓塞可作为鉴别小鹅瘟的一个重要病变特征。
6.2注重药敏试验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很多,发生该病时应及早做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该养殖户盲目用药,频繁换药,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延误治疗的时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6.3重视饲养管理
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选择理想的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增强病禽的体质并舍温,尽量为病禽创造舒适的环境;结合敏感药物治疗。
6.4建议免疫程序
在实践中,因种蛋来源复杂,导致雏鹅的母源抗体滴度参差不齐,致使应用小鹅瘟疫苗免疫的效果不够理想。建议免疫程序为1日龄,高免血清0.5 mL/只,皮下注射;10日龄,小鹅瘟弱毒疫苗0.2 mL/只,皮下或肌肉注射,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种鹅群在产蛋前15一30 d用小鹅瘟灭活苗或冻干苗,每只鹅肌肉注射1羽份,免疫后15天至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群均具有较高的保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