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近开发的饮料,因其清爽圆润的口感和含有丰富微量元素,在短短时间内就卖出十几万瓶,而这种饮料的原料,正是令中国水环境治理专家感到头痛的水葫芦。
生产水葫芦饮料的那家企业,还发明一种新工艺,成功地从“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水葫芦中提取出营养素,预计数月后投入批量生产,加工提炼食品、保健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
环保人士对这些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一系列水环境难题将因此迎刃而解,一旦人们争相打捞水葫芦,内河内湖因水葫芦过多酿成的生态灾害就可得到治理,而且人们还能大胆地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经济、生态效益不可估量。”
水葫芦学名布袋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又分别称为凤眼莲、水凤仙、水荷花、水风信子、大水萍、布袋葵、水浮莲、洋雨久花等,是一种水生飘浮植物,高约1/3米,在深绿色的叶下,有一个直立的椭圆形中空的葫芦状茎,因而得名。
50年前,粮食极度短缺的中国从南美引进水葫芦,广泛放养于南方乡村河塘。一到夏季,农民们就成群结队地打捞水葫芦用作猪饲料。
水葫芦研究专家、湖北农业科学院刘世新研究员说,水葫芦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繁殖生长速度快,素有“经典饲料”之称。正是水葫芦帮助中国农民渡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饲料危机。
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极强,以无性繁殖为主,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新植株,也能开花结实产生种子而进行有性繁殖,一支花大约结300粒种子。一公顷水面的水葫芦约有200万株,合300多吨。
62岁的刘世新说,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水葫芦更是“如鱼得水”,生长速度近乎疯狂,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而净化污水,但若不及时打捞上岸又会腐烂变臭,重新污染水质。
近10年来,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农民不再费力去打捞,工业化使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葫芦因此迅速蔓延,泛滥成灾,甚至从乡村间的内河内湖“杀入”大江大河大城市。
云南省昆明市为治理滇池里的水葫芦,近年已花费40多亿元。就在今年秋天,武汉市境内汉江下游连续20天出现大面积水葫芦,横穿浙江省宁波市的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水面,几乎被水葫芦封锁。
2001年10月,为了让APEC会议代表见到一条清亮的苏州河,上海市动用了12艘清洁船、30多名工人,不间断地工作了近10天,才清除了河面上顺流而下的水葫芦,共打捞起水葫芦455吨。
刘世新说,水葫芦过多会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如不及时清除,还会阻碍排灌,在汛期阻碍水流。浓密的水葫芦降低了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并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水产品产量,因此有些学者将之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其实水葫芦是净化污水的生态功臣,”刘说。在适宜条件下,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水葫芦还能从污水中除去镉、铅、汞、铊、银、钴、锶等重金属元素。
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但令人困扰的是,打捞需付出高昂的成本,捞起来后只能当垃圾处理,成为新的污染源。为此,刘和他的同事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巧妙地攻克了水葫芦再利用的难关。
根据趋利避害原则,他们研究出三种综合利用水葫芦的渠道:通过发酵转化,提高水葫芦蛋白质含量,制成饲料;利用水葫芦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特点,制作有机、无机复合肥;从中提取营养素,加工提炼食品、保健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
刘世新说,这几种开发方式一旦形成产业,将消耗大量的水葫芦,也会吸引更多人去打捞水葫芦,从而可能根除因水葫芦过多而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患。
目前,中国年污水排放量高达415亿吨,47%的河道受污染。翁立达局长表示,今后将推行利用水葫芦治理污水的模式,使污水和水葫芦都成为有价值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