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鹿慢性传染病,一般多由皮肤粘膜外伤感染,主要侵害蹄部,其次是口腔粘膜和皮肤,呈坏死性病变。有时在肝、肺形成转移性病灶。如不治疗,多数死亡。常在秋冬季节散发,仔鹿易感性强,公鹿因顶斗蹄部损伤,哺乳期和分群仔鹿蹄被踏伤也是感染途径。
症状 鹿精神沉郁、减食、不愿活动、消瘦,延误治疗多死亡。
防治 用3%双氧水或1%~3%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撒布碘仿和硼酸等量混合粉末;或四环素粉、高锰酸钾粉;或灌注龙胆紫液、涂硫黄软膏等。敷以绷带,其中以加10%鱼石脂酒精(加热到30℃)绷带为最好。还可以用0.25%奴夫卡因20毫升、链霉素100万单位,进行蹄部神经封闭,平息炎症,改善营养,促进愈合。
结核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在鹿群中大批发生,影响鹿的发育和生产能力,损失较大。鹿与患结核病家畜混养,饲养员患结核病,鹿最容易受感染。
症状 初期病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主要表现为逐渐消瘦,弓背、咳嗽、不爱运动、减食、贫血、被毛粗乱、体表淋巴结肿大。在须部、鼠蹊部可见拳头大肿块,产茸力和繁殖力明显低下。
防治 本病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应加强鹿群饲养与卫生管理,不与家畜接触,饲养员要进行身体检查,患结核病者立即调离。对患鹿实行隔离和临时消毒,防止继续感染。
布氏杆菌病
人鹿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流产、皋丸炎、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病鹿和带菌动物是主要感染源,传染途径为消化道,其次是皮肤粘膜。
症状 本病呈慢性经过,初期症状不明显,日久可见食欲减退、消瘦、皮下淋巴结肿大,生长发育缓慢。母鹿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阴道流出物有恶臭。2%的公鹿单侧或双侧辜丸肿大,不愿运动,喜卧,站立时后肢张开;生长出畸形茸或病态茸。21%的病鹿膝关节肿大,少数关节肿大,有的肿大并破溃。大部分因增生引起关节畸形,畸型茸为发炎关节对应侧。仔鹿出现后肢麻痹,行走困难。5%的成年鹿头部枕后有半球形肿胀,切开后排出多量脓汁。
防治 要定期检疫,阳性鹿要隔离饲养,鹿舍要定期消毒,对产房及母鹿分泌物要注意消毒处理。对鹿群可接种羊布病5号疫苗,对病鹿要用拜有利、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合霉素等治疗,但疗效不理想。
钩端螺旋体病
以前称血尿病,主要特征为血尿、黄染、短期发热,病原为钩端螺旋体,家畜中羊、牛、猪等隐性带菌者对鹿场威胁很大。
症状 临床多见急性经过(1~3天),患鹿垂耳、离群、拒食、无神,可视粘膜和皮膜黄染,血样尿液,贫血,血液稀薄、色淡。初期体温高达41℃,不久降至常温,多数死亡。亚急性型和慢性经过较少,良性经过者贫血状态逐渐停止,血尿和黄染逐渐消失,恢复食欲而康复。
防治 治疗应尽早进行,在体温40℃以上时治疗效果较好,一旦体温降至常温,则治疗效果不佳。首选药物是拜有利,成鹿5毫升、幼鹿0.5毫升,每天肌肉注射2次,连注3天;青霉素,每次150~250万单位肌肉注射。必要时可静脉注射环丙沙星100毫升、青霉素80万单位10支,同时要强心补液。0.1%稀盐酸300~500毫升1次静脉注射,也可收到满意效果。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每天2~3次,坚持3~5天为一疗程。
巴氏杆菌病
本病见于各种畜禽,以出血性炎症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鹿巴氏杆菌病呈急性经过,危害很大。
症状 潜伏期1~5天,患鹿多呈急性败血型和大叶性肺炎型经过。急性败血型病鹿体温上升至41℃以上,精神高度沉郁,呼吸急促,食欲废绝,有的有血便,病程1~2天,有的来不及发现症状便已死亡;肺炎型病鹿精神高度沉郁,呼吸困难、咳嗽、鼻镜干燥,有的口吐泡沫或有鼻漏,病程4~5天。
防治 加强鹿场的日常卫生管理,提高鹿群抗病能力,注意消毒。病鹿在开始时给予大剂量青霉素,1次160~320万单位,每天2~3次,5天为一疗程;磺胺药疗效较好,母鹿每次8~10克,公鹿10~15克,日服2次,连服3天;抗巴氏杆菌病新药唆乙醇,每公斤体重1片,日服2次,连服2天;拜有利,成鹿5毫升、幼鹿0.5~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3天。根据病情,要给予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
鹿狂犬病
症状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兴奋型。突然发病,离群尖叫不安,啃咬自己或其他鹿,顶撞围墙或其他鹿,严重者可将头部毛撞掉,皮内渗血,对人有攻击行为。有的鹿鼻镜干燥,流涎,结膜潮红。体温初期升高1℃~2.5℃,后期下降。偶见前肢刨地、舔肛门及乳房。便秘、下痢交替,里急后重,走路蹒跚,进而后躯呈不完全麻痹,伫立时四肢叉开,最后倒地,头颈后背。病程3~5天。二是沉郁型。患鹿精神不振,呆立,拒食,头震颤,磨牙空嚼,耳下垂,后躯无力。下痢,回视腹部,行走蹒跚,流涎,卧地不起,5~7天死亡。三是麻痹型。患鹿减食或拒食,后躯无力,走路摇晃,或呈母畜排尿或站立姿势。强行驱赶时,则见后肢拖地行走,死期较长。
防治 治疗上尚无有效办法,预防可肌肉注射狂犬病疫苗,注射后2周产生免疫力,可预防本病。若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注射2次,间隔1周;梅花鹿成年公鹿用量为25~30毫升,母鹿20~25毫升,育成鹿20毫升;马鹿成年公鹿40~50毫升,母鹿30~40毫升,育成鹿20~30毫升。也可注射鹿用狂犬病冻干苗,每只鹿注射5毫升,注射1次即可。
破伤风病
症状 潜伏期1~2周,病初见鹿咀嚼缓慢,运动稍强直,对刺激敏感。随后出现全身性骨骼肌强直痉挛,患鹿张口困难,采食咀嚼障碍、流涎,耳竖立,瞬膜外突,鼻孔开张,四肢强直,步履困难,反射机能亢进,稍行刺激就惊恐不安,出汗,病程1周左右。
防治 首先应防止发生外伤,对锯茸、刻耳、外科手术等必须严格消毒。其次要搞好病鹿护理,可单圈饲养,保持安静、暗光,圈内铺以厚垫草。对伤口部位进行常规外科处理,药物治疗时可试注射破伤风类毒素10万国际单位,然后可对症治疗,静脉注射25%硫酸镁50~100毫升,5%葡萄糖500毫升,20%乌洛托品50毫升,也可注射5%静松灵5~10毫升,或肌肉注射拜有利,成鹿每次5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早期治疗1周后可见好转。
鹿肠毒血症
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胃肠出血为特征,与快疫有相似的临床症状,病程短、死亡快,经济损失大。本病多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料酸败、冰冻、突然变更及阴雨天为本病诱因,营养好的鹿多发。
症状 患鹿食欲减退或拒食,精神沉郁,离群独卧。回视腹部,腹痛不安,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腹围增大,腹泻便血。初期体温升高到40.5℃~41℃,后期下降。濒死前呈现角弓反张,最后昏迷死亡,病程1~2天,有的看不出症状就已死亡。
防治 可采用解毒强心法,静脉注射10%葡萄糖液100毫升,25%尼可刹米10毫升。肌肉注射拜有利,成鹿每次5毫升,每天1次,连注3~5天;或用链霉素、庆大霉素150万单位,氯霉素30万单位,维生素B、维生素C各10毫升;也可混饲磺胺眯,每只鹿每天10克,连喂7天。预防最好注射羊肠毒血症、快疫、碎疽三联疫苗,用量6~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