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邓庆,养鸭子三四年了,每一批出栏的鸭子都供不应求,朋友们称他“鸭司令”。邓庆真正实现了从养殖业中找“钱途”的愿望。
兄弟三人携手养鸭
邓庆家住兴业县葵阳镇葵西村,在大学,他学的是粤剧专业。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毅然回到玉林。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也有养殖的传统,我就想通过种植养殖发家致富。”邓庆说,他先后养过野猪、金钱龟,种过蔬菜、果树,都没赚到什么钱,不过,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2010年,他向广西大学一位老师学习饲料制作技术。他觉得用自己研究的发酵型饲料养鸭,应该会有“钱途”。
邓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个好朋友福绵管理区成均镇古城村的梁惠付和梁惠平,3人一拍即合:“我们就养鸭,有自己的配方饲料,一定大有前途!”3人注册成立了广西玉林市银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养鸭之路。
虽然做好了前三年不赚钱的思想准备,但邓庆他们没想到养鸭之路是这么艰难。
“白面书生”变黑包公
他们养鸭的地方设在梁惠付和梁惠平老家的山坳里,这里绿树掩映又有溪水流过山塘,十分适合养鸭。
为了节约资金,创业之初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扩大山塘筑坝,3人每天跳入山塘挖泥开渠,“每天都像泥猴一样,爬上岸就不想动了。”午饭就在简易的棚子煮粥,只有榨菜,晚上开车走30公里路回到玉林的家中。实在太晚了,就住在棚子里,忍受着蚊子的侵扰。一次,哥仨几个吃完午饭从棚子里出来,下起了大雨,轰隆一声,棚子遭雷劈了,好几样电器冒了烟。“那一幕我们至今想起来还后怕,但我们没有退缩过。这一声雷响,权当庆祝我们养鸭场开业的鞭炮声。”邓庆说。
长时间的风吹雨淋,邓庆由原来唱粤剧的“白面书生”变成了黑包公。鸭棚搭好了,池塘挖好了,可以大展拳脚了,由于资金短缺,批只买了200只原生态谷香鸭苗。“我对自己掌握的饲料配方也不是很有信心,200只鸭苗当试验品吧。”邓庆说。
出师不利,亏了几十万
没想到,200只鸭子饲养得很顺利,75天后出栏,送给一些朋友、经销商尝试,他们都说鸭肉鲜美、没有鸭子特有的腥味。“做清水鸭,就放点盐和姜,煮出来的鸭汤、鸭肉都很美味。”朋友们反馈回来的消息,让3人很兴奋,决定扩大投资。
第二批,他们养了几千只鸭子,两个多月的辛勤劳作,眼看就要出栏了,突然有一天,上游的水源被污染了,鸭子大批死去,让他们欲哭无泪。3人借钱再养了几千只鸭子,突然遇到禽流感等疫情,行情低迷,这次又亏了。
“几次失利,让我们损失了几十万元,欠了一屁股债。”邓庆陷入了人生低谷,穷得连给汽车加油的钱都没了。还好,合作伙伴梁惠付和梁惠平一直鼓励他:“我们这几次亏本,是运气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只要咬牙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的。”
初尝甜头,又有新计划
3个人又从几百只鸭子开始养,终于苦尽甘来,一批又一批鸭子成活、出栏。他们又开始为销路发愁了,尽管鸭子肉质鲜美,可没有度,很难卖出去。一次,邓庆给南宁淡村市场的经销商送货,经销商诉苦说鸭子卖不动,邓庆灵机一动,当场宰杀了两只鸭子,用电磁炉在经销商的店面煮了一锅清水鸭,免费让顾客品尝,结果大受欢迎。100多只鸭子,一天就卖完了。现在,南宁、玉林、柳州等地的菜市场都有了邓庆的专门经销商。邓庆他们养的鸭子,不再是几百只,而是成千上万只。
“销路有了,另一种忙碌的生活又开始了。”为了及时给经销商送货,邓庆隔三差五要跑一趟南宁、柳州,卸车完毕,马上赶回玉林。“有时实在太困了,就开个钟点房休息2。”尽管他的鸭子价格比市场价每斤要高一两元钱,但依然供不应求。邓庆不敢马虎,每批鸭子都比别人多养5—10天才出栏,了肉质的鲜美和结实。
现在鸭场绿树掩映碧波荡漾,成千上万只鸭子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嬉戏。“池塘里我们还养有本地塘角鱼,它们吃的是鸭粪产生的微生物,几乎不用成本,每天出栏的鸭子有几百只,很多客户开车上门买鸭子。”邓庆说。
现在,鸭场的面积不断扩大,邓庆和梁惠付、梁惠平又有了新的“野心”:不久的将来,建立自己的鸭苗孵化、香猪养殖基地,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出更多财富。
中午,骄阳似火。成群的鸭子有的在树荫下小憩,有的在池塘里嬉戏。“开饭咯!”邓庆在鸭棚里倒上饲料,大声吆喝着。池塘里、树荫下的鸭子就像士兵听到命令一样嘎嘎嘎叫着往鸭棚里赶来,你争我抢的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