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条新闻引起社会关注:其一,11月20日,重庆大渡口渔民牟绍成意外捕到一条35厘米长的鲟鱼,酷似野生中华鲟。后经专家鉴定,确认不是中华鲟。
其二,1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汪啸风等有关负责人,就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情况等公众关心的问题答记者问。发言者历数三峡工程在防汛、发电、航运、环保等方面的益处,提出已经并将继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恢复与建设中采取措施。
围绕一条长江在短期内发生的这两条新闻,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内在关系,让从事渔业管理和资源环保的人士品味起来,心中有喜有悲有期待,真是百感交集。
长江里已经三四十年没出现过野生中华鲟了,如果重庆渔民真的捕到野生中华鲟,其意义和轰动效应不亚于“陕西发现野生华南虎”,而中华鲟的濒危程度、中华鲟生存或是消亡对于人类的意义,同样不亚于华南虎。有关“真假华南虎”还在争论,有关“野生中华鲟”已很快由惊喜变成失望。
一条江,一座坝,一条鱼。三峡工程如此牵动一个国家的神经。
滔滔长江是中华鲟生命的摇蓝。每年春夏,幼年中华鲟从长江游出长江口,进入东海。在大海里遨游,十几年后,等到生育能力成熟,就沿着自己记忆中的长江口,游回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生儿育女。从长江口到金沙江,要上溯3000多公里,中华鲟才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亿万年来,中华鲟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这是不容争论的一个事实;三峡工程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产生影响,进一步切断中华鲟等鱼类的洄游迁徙通道,也是一个事实。三峡工程建设部门考虑到对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保护这些环节,尤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补偿机制,并拿出专项资金投入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设,十分令人欣慰。近20年来,三峡总公司和所属的原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对中华鲟保护历年的专项基础建设、科研设施和科研经费的总投入达3700多万元。期望随着三峡工程日益发挥效益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中华鲟保护上来,为这项生态工程、利在千秋的工程增添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