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儿喏喏,猪儿喏喏……”6月24日上午,大英县蓬莱镇大坪村一家养猪场里,一名年近古稀的饲养员正拿着饲料熟练地投入食槽。猪儿们听到主人的呼唤,争先恐后跑来抢食。
饲养员名叫王一平,经营这家养猪场已经5年了。5年前,当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这个省级贫困村,王一平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将养猪场规模从几头扩展到200余头,还将周边的撂荒地都利用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并带动全村20余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猪产业脱贫。
老骥伏枥
花甲之年当“猪倌”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一平,前些年主要靠几亩承包地和养些小家禽养家。2014年,当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64岁的王一平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在自家后院修建猪舍。从此,王一平成了名副其实的“猪倌”,喂料、消毒、打针、接崽……一天到晚在猪舍里忙。
“我对养猪情有独钟。”王一平乐呵呵地说,“刚开始对猪的品种、饲养方法等都不是太懂,总担心猪会闹毛病。”为了掌握技术,他一方面购买各类有关生猪养殖及管理的书籍钻研,一方面向专业技术人才请教。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王一平熟练掌握了养猪管理技术和防病、灭病基础知识,家庭养猪业也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收入逐年增加。今年已出栏肥猪近50头,目前养猪场在栏母猪、肥猪、小猪等近80头,预计全年可收益15-20万元。
在稳步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王一平利用附近的撂荒地从事生产,每年可收玉米2500余公斤、稻谷1300余公斤、红薯3500余公斤……他还将哥哥家废弃的加工站接管过来,为村民提供玉米、稻谷、面条加工服务。
“明星”效应
带领乡亲奔小康
从初的几头猪,到如今出栏量200余头;从开始的几亩地,到现在的10几亩地……老年创业的王一平越做越顺,还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不少村民都向他寻求验。
大坪村5组贫困户王兴百这几天很高兴,没事老往自家猪圈跑。“昨天请王大哥来看了,我家母猪就是这几天下崽。”王兴百告诉记者,王一平那么大年龄都在奋斗,他更不能“等靠要”。
在大坪村,在王一平带动下发展生猪养殖的贫困户还有吕礼进、邓光华等20户村民,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非贫困户查仕均、查元林、伍开平等18户村民依靠生猪养殖,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王一平的精神感召下,以前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群众积极开垦土地,将全村20余亩撂荒地都利用起来种植粮食、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