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是一家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年薪百万,2009年他辞职,从城市来到沙漠。夏天这里的沙子温度超过60摄氏度,被人称为“火焰山”。这里荒芜人烟、寸草不生,很多人断言,这片沙漠不可能生长财富。5年时间,他的企业在香港上市,2015年,全年营业收入31亿元。他,就是姚同山,一个创造奇迹的传奇人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观看他的创业历程。
2016年7月,记者来到乌兰布和沙漠,见到姚同山时,他正在忙一件重要的事情。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他要陆续从全国各地邀请1万多人,来到乌兰布和沙漠旅行,每天有100多人。今天是2016年到来的批客人。
别人旅行要自己花钱,可姚同山却是请别人旅行,他来买单,这些人来沙漠,吃住行玩全程接待,每年姚同山要花费5000多万元来干这件事。有人说他这是在砸钱,但姚同山告诉记者,这5000多万元花得很值,有可能给他带回上亿元,甚至更高的回报。
姚同山:“拔河比赛开始。”
游客:“加油,一二加油,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沙漠拔河是旅行中的活动之一,沙子松软,一用力脚就陷进去了,站稳不容易,想赢就更难了。
游客:“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加油。”
姚同山把大家请过来,一是欣赏大漠风光,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在藏在沙漠里的财富秘密。
姚同山原是一家企业的首席财务官,拿着百万年薪,2009年他辞去工作,从呼和浩特市来到偏远的沙漠创业。短短5年时间,他的企业就在香港上市,2015年,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31亿元,这让听到他创业故事的人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游客:“我觉得是一个奇迹,所以奔着这个奇迹来到这里了,好奇,还是很佩服他的,觉得很不可思议。”
游客:“非常震撼,确实是,我今天我也跟他们说,创始人是一个这么年纪大的老人,那就更加增添了一个佩服之情。”
姚同山到底在沙漠里干了什么,让财富在这荒凉的地方迅速聚集呢?
乌兰布和,蒙古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公牛,千百年来没人能驯服这头野公牛,这里风沙肆虐,但是姚同山却偏偏看上了这里,还在沙漠布下了一盘庞大的财富棋局。
记者:“风很大这里。”
姚同山:“是,越站高处,风越大。”
采访中,姚同山带领记者走进了沙漠腹地,他说他进沙漠有一个习惯。
姚同山:“我每回在沙漠里,我不穿鞋,不穿袜子。”
记者:“是吗?”
姚同山:“是,一到这个沙漠上面,沙山上面,就把鞋都脱了。我们搞沙漠(开发)初的这一批员工,都得这样干活。”
乌兰布和的沙子非常细,钻进鞋里很难清理干净,走路非常磨脚,刚进沙漠时,姚同山和员工就干脆赤脚干活。赤脚走沙漠是个什么感觉,记者也体验了一下。
姚同山:“你这个,海边的沙子,这个比海边的沙子好在哪里,海边的沙子还是发潮的。”
记者:“(沙子)很热。”
姚同山:“对,很烫。”
记者:“热乎乎的。”
姚同山:“很舒服。这个(沙子)很干净。”
记者:“是,确实挺干净的。”
姚同山很享受踩沙的感觉,但是记者走了没多久,就痛苦地蹲了下来。
记者:“这脚板,红了吧?”
姚同山:“一般人耐受不住了。”
记者:“特别烫,特别特别烫。”
姚同山:“我的意思你还是穿上鞋吧。”
记者:“这每走一步就好像在烙铁上一样,实在是受不了了,太烫了。你刚来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姚同山:“肯定,比这个还严重呢。”
沙子的温度到底有多少呢?姚同山的员工拿来温度计,插进沙子里,现场进行了测量。两过后,温度计刻度就飙升到了62.2摄氏度。
姚同山:“你想,我来这个地方干活七年,每回都必须踩沙滚沙,我们叫滚沙。”
当地人说,夏天这个沙漠就是火焰山,沙子表面温度超过60摄氏度,也让很多人断言,这里不可能生长财富。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姚同山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还让事业在荒凉的沙漠中崛起,一年31亿元的营业收入也让很多人好奇,他在沙漠里发现了什么?又是怎样在漫天黄沙中走向成功的呢?
姚同山在呼和浩特市长大,1982年,他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咨询公司等单位工作,2001年10月,他加入一家国内的乳品企业,担任首席财务官,年薪超过100万元,在业界很有名望。但是2009年底,姚同山却突然宣布,他要辞去人人羡慕的工作,而且要从城市奔向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我国的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一年四季风沙满天,干旱少雨,让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
2009年时,姚同山53岁了,朋友劝他别来沙漠冒险,但他铁了心要干。姚同山告诉记者,多年商场打拼,让他总结出了一个成功的要决。
姚同山:“财聚人聚,共同富裕。你想做成一件事,没有资金的支持是干不成的,要财聚,同时要人聚,迅速地把我们的这个投资、人才、团队组合起来,这个财富应该是什么呢?是我们共同团队的财富,我们投资人的财富。”
把资源整合起来,才能用快的速度,做出更大的事业。
姚同山给朋友看了他写的商业计划书,从市场分析到创业步骤,甚至十年后的规划,他都考虑得清清楚楚。看到他这么用心,加上相识多年,对他能力的信任,有些朋友决定投资,赵全生当时就拿出了1000万元。
赵全生:“只要是姚总做的事情,就没有让朋友有过质疑,历史上他的成绩都是非常棒的,那么这次以后,有可能以后是(对)他的一次挑战,也可能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但是我们还是坚定不移,认为以后他行。”
拉来了一批投资人,姚同山自己也拿出多年积蓄1200万元,一共筹集了2.6亿元。2009年底,他开始向沙漠宣战。
姚同山:“风一吹,成了草浪了。你看这多壮观。”
姚同山干的件事是种草,他带领员工把大沙丘推平,然后掺上有机肥,在沙土上种植。当时沙漠每天都刮着七八级大风,草种下去,风一吹就被连根拔起,严重的一次,2000亩地全部绝收。当时姚同山和员工只能搭帐篷住宿,一天半夜12点多,帐篷也被大风刮飞了。
姚同山:“帐篷卷跑了,卷跑了以后,你知道在茫茫沙漠里面,黑夜不方便行走,只能大家都围在一起。”
姚同山公司的股东:“只能把被子大家盖在一起,第二天早上起来,被子都让沙给埋住了,我们只能从沙子里边刨着出来。”
冬天被狂风和沙子抽打,夏天气温能飙升到近50度,沙子表面温度能超过60度,别说干活,站着都受不了,员工说这里就是火焰山,有的人还辞职不干了。姚同山当时53岁了,他每天在现场指挥,热沙上行走,硬是磨出了一双铁脚板,累了也只能这样就地休息。
姚同山:“也可以睡一觉,把那个草帽盖到头上,就能睡觉了。”
员工喊苦,姚同山却总是笑呵呵的,还能找出沙漠生活的好处激励员工。
姚同山:“一点污染都没有,(天)湛蓝湛蓝的,我们想找点云彩都找不见,这应该说是沙漠里面给我们的福利了。”
一年时间,姚同山的白头发增加了不少,1000多万元也都打了水漂,连个响声都没听到。2011年春节,姚同山留在沙漠,没有回呼和浩特的家过年,女儿想他,也只能给他打电话发短信。
姚同山的女儿姚旭婷:“希望你能够保持(健康),多一点时间去照顾自己,然后关注(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爸爸一直是我的骄傲和榜样。”
谈到当时的情景,女儿依然很心疼父亲。其实姚同山也很想家,但是事业未成,他必须带领团队在沙漠里奋战。
姚同山:“遇到了难处以后,心里面默默地感觉到,这个叫什么,辛酸和这个艰难,但是又默默地一次一次地告诫自己,我不能表现出来。失败了我们再战,再战再失败,后要取得成功。”
当时姚同山也不知道,这个成功离他还有多远,但只要一天不成功,他就要坚持一天。其实姚同山进沙漠,是为了他许下的一个承诺,这是个什么样的承诺呢?
2008年,轰动全国的牛奶行业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多家乳品企业涉及其中,整个牛奶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姚同山当时是一家乳品企业的首席财务官,事件发生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作为企业发言人被记者追问,中国企业生产的牛奶,以后还能不能喝了?这个尖锐的问题深深刺痛了姚同山的心。
姚同山:“牛奶都不放心,让外国人说,我们的牛奶不能喝,心头是非常难受的,我当时做了很重的承诺,说我们中国人能把航天飞机送上天,我们相信,一定能造出世界上的牛奶。”
要造出全世界的牛奶,这句承诺从此刻进了姚同山的心里。国内的乳品企业一般是从农户家里收购原奶,品质很难管控,姚同山打算,他要自己种草,自己养牛,自己生产加工,全程都要达到有机标准。他花了一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考察,想找到适合建立牧场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的,向姚同山推荐了乌兰布和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原副主席郭启俊:“乌兰布和沙漠发展有机的优势是非常独特的,沙漠它可改造可利用,关键是要有水资源,乌兰布和沙漠的东部,它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这个气候的条件,北纬40度左右,无论是养殖也好,还是饲草料的种植也好,它都是一个黄金地带。”
乌兰布和沙漠旁边有水源,可以引水灌溉,用滴灌技术种植牧草。沙层下面有黄土,与沙子搅拌后,能增加土壤黏性。重要的是,在沙漠中间建牧场,几十公里的沙丘就是天然隔离带,隔开了污染和病源,不用上化肥、打农药,让有机生产成为可能,而干旱少雨的沙漠气候非常适合奶牛生长。正是了解到这些独特的优势,姚同山才辞职进了沙漠。
为了把风沙治住,让牧草顺利生长,姚同山在草场周围种起了树木,这样的大树做为防护,乔木和灌木是二三级防护,这样全面阻挡风沙。
员工给姚同山起了个代号“717”,因为他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7个,身上穿的是20元钱的T恤衫,吃更是没啥讲究。
姚同山:“兄弟们吃面片了,面片已经上来了,抓紧吃,这面片好面片。”
面片是姚同山喜欢的食物,他告诉记者,面片做起来简单,而且吃起来快,省时间。他心里憋着一口气,一定要用快的速度,种出的草,造出的牛奶,为行业争口气。
姚同山:“造出世界上的牛奶,想到已经许下的诺言,也考虑到我们中国人不能给自己丢脸,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自我,去克服困难。”
整整两年,他带领400多人的团队,种下8000多万棵树木,22万亩沙漠被改造成草场,风小了,天蓝了。
2012年初,牧草种植成功后,姚同山要养牛了,一个养殖外行要怎么做呢?他还是那句话,财聚人聚共同富裕。他发动周边的养殖企业合并进来,用奶牛、资金和人才入股,这样迅速扩大了规模,也有了一批懂养殖技术的人员。
武建邺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他也带着自己的员工、奶牛和资金加入进来。
武建邺:“让大家把有钱的,有基础的,有养牛经验的聚集到一起,然后我们共同来做这个事业,因为这是,本身是一个发展趋势,有机是一个发展趋势,而且我们未来的收益肯定要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
财聚人聚,加入进来的人都成了股东,都把牧场当成自家的牧场管理。菅荣是一家牧场的经理,他说合并后比以前单干还要用心。
菅荣:“每个人,像我们这些股东,大小也算个股东,动起来,得多动脑子,然后想了好多(创新)措施。”
记者:“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菅荣:“对,做得更好。”
财聚人聚的方法,让24座像这样的牧场,在沙漠中迅速崛起,奶牛养殖量达到8万多头。
姚同山:“牛喝的水我们也能喝,为什么要这么高的标准呢?为了产好牛奶,是不是。”
牛喝的水经过净化处理后,要达到人饮用水标准,牛住的是全年平均18摄氏度的圈舍,沙子也派上了用场,铺在地上给牛当卧床,工人每天都要疏松一次沙子,姚同山来检查工作,他会用这样的方法测试。
姚同山:“把双膝跪到它那个,牛的这个卧床的中部,这个中部大概是在这个位置上,有个坑,这个坑大概有四五厘米深就可以了。牛是个不会说话的动物,它的感受说不出来,首先我们用自己的身体感受一下。”
记者:“如果光看是看不出来吗?”
姚同山:“看不出来。底下没有疏松的话,还要要求(员工)再做。”
姚同山说,哪怕是一个细节也要做到。在他的牧场,牛可以自由出入运动场,在上面撒开欢活动,踩踩沙漠里阳光照射过的热沙,能给牛消毒、增强体质,一头牛一年产奶量能达到10吨。
武建邺:“挠痒痒了。”
姚同山:“对。(牛)很友好的了,你看看。”
2012年7月,姚同山的牛奶生产出来,并且顺利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产品有17个品类。但是市场上牛奶品牌众多,姚同山的产品没有度,推向大超市后,很难卖出去。
姚同山四处考察,他发现,国内大品牌走的是大超市路线,竞争已经白热化,但是城市中心住宅边上的社区超市,大品牌还没有太关注,社区超市虽然小,但却很有优势。
姚同山:“一方面接近消费人群,便利,第二方面就是,老的品牌这个渠道里头,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和占领。”
这个发现让姚同山很兴奋,他立即派出销售人马,在全国选取城市中心的社区超市店合作,通过免费品尝等活动介绍他的产品。产品的优势,是沙漠养殖、全程有机,为了让大众加深了解,姚同山决定,邀请购买过产品的顾客和超市管理者,来到乌兰布和沙漠旅行,亲眼见证产品的诞生过程。直到现在,每年他都要邀请上万人来到沙漠。
游客:“感觉挺神奇的,很震撼,全是沙的地方竟然种出了草,还有那么多的牛,让我们了解到了有机(牛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牛是怎么产出奶,让我感觉很放心。喝了这个奶,感觉真的很香。”
来到沙漠的这些游客回去后,都成了姚同山的宣传员,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牛奶销售情况逐渐好转。到2014年,姚同山和全国10多万家社区超市店建立合作,加上原来的超市渠道,新增的电商渠道,企业一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解决了周边4000多名农民就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姚同山在沙漠创业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也吸引了国内一些投资机构的关注。
内蒙古自治区某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杨俊平:“人迹罕至的地方哪来什么污染,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从资本的角度认为,姚总是号准了脉搏,所以从2012年开始接触,很快就达成了投资意向。”
一大批新资本汇聚沙漠,让姚同山如虎添翼,加上银行贷款等资金,他累计在沙漠里投入了75亿元,2014年企业成功在香港上市,2015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31亿元。
姚同山:“把这个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青纱帐,好;我还是比较喜欢牛的;我的人生肯定离不开这块沙漠了。”
姚同山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还要向沙漠进军,让改造面积翻一倍,达到40万亩,要新建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5年过后,乌兰布和沙漠将是一幅新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