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喜欢猫,或是不喜欢,只要你连接上网络,你都会看到很多猫、看到很多人吸猫,你也就不知不觉中“被吸”了很多猫。缘何会被猫吸引?我们以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为数据收集手段,深入洞察了吸猫背后的那些事儿……
媒介化的猫与人际关系
曾经有人问起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猫咪。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猫似乎已不再甘于现实生活中对“猫奴们”的“统治”,转而沿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渠道,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延展属于自己的时空领地,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
媒介化的猫拥有四重基本的内涵:
第一,猫是一种具有独特性与区隔性的文化符号,象征着不同主人各不相同的身份、地位与品位;
第二,猫自身作为一种媒介,可以将陌生的个体联结在一起,形成各式各样的吸猫迷群;
第三,猫沿着媒介发展的方向,将自己的“地盘”从现实拓展到网络,从过去连接到未来;
第四,猫能够不断催生出诸如“猫咪表情包”“猫主题咖啡”等形形色色的媒介样态和公共空间,进而丰富人类固有的传播形式。
如果从传播学视域探讨媒介化的猫对社会交往与人际传播的影响与作用,可以借由猫这一媒介洞察“猫奴们”的社交行为,一定程度上揭示转型期中国人际关系的变化及社会文化心理之症候。关注猫,本质上关注的是人本身。
在对一些养猫者的访谈中发现,几乎无一人因与讨厌之人有共同的爱好而放弃养猫,这或许恰恰表明养猫是一种依恋性和持续性极强的行为。“一日吸猫,终身戒猫”。遗憾的是,“猫是‘戒’不掉的”“每隔几分钟我就得大吸一口,心里才踏实满足”“吸猫”能够产生一种欣快感和满足感,这种快感和满足让无数爱猫人士为之疯狂,为之生为之灭。
“吸猫成瘾”是一种欲望的模式化循环,当人们享受它时,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高峰体验。但当这种短暂的麻醉退去后,随之而来的是“愈得愈不足”的焦躁,人们又不得不重新进入新一轮的吸猫过程中。在习焉不察的情况下,“猫瘾”早已悄悄地镶嵌在他们的心理欲求和身体律动中,以至于“猫奴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重复、再制,陷入这个循环而不能自拔。
人际情感:心理距离的弹性伸缩
如果说相通的性情是圈子形成的起点,那么共同的情感则是圈子维系的关键。但研究发现,猫咪在强化人们情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际障碍,使得原本密切的关系滑向疏离。
(一)情感深化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出友谊是在哪一瞬间形成的。正像往盛器里一滴一滴加水,总有那么一滴使盛器里的水溢出;在表示友情的行为中,总有那么一次终于使我们感动”。
猫系话题是爱猫人士之间打开话匣子、开启破冰之旅的重要利器,倘若得知对方同样养猫,便会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心理距离马上拉进。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也好像认识了许久,没有什么生疏感。加了微信后,他给我发了好多他家猫咪的照片,聊起天来基本上不会冷场。
(二)情感淡化
情感的淡化不仅发生在“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也发生在同是“猫奴”的“圈内人”之间。都爱猫的人,在宠物疾病的治疗观上两人经常发生争执,严重时甚至“冷战”多日。情感影响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双方争执与时间的沉淀下游离开来。
猫时代:感情的安全投放
(一)猫时代:大时代的致郁与治愈
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时代,大时代中,芸芸众生在社会的“苛求”与“责难”下艰难生存,在无力改变自己与他人生活的窘境之下,猫是相对能够掌控和抓得住的。人类可以按照自身的愿景将自我的喜好投射于猫,使其过上自己所期许的生活,弥补内心深处某些遗憾。
猫时代,与其对应的不是催人奋进的“小确幸”,而是得过且过的“丧文化”和“宅文化”,种种类似的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新缩影。
(二)猫的品性与精致的现代都市人
猫的品性带有与生俱来的孤傲、高贵和慵懒,它们在自己圈定的势力范围内内卷封闭,以最安全的方式、最柔韧的身段将自己蜷缩隐匿起来,不合群也不愿被打扰。这种特质与现代都市人精致的气质轴线十分契合,猫之于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从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和精神向往,即一种基于物质满足基础上的随性和自由。
(三)拟情关系:人类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
拟情关系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单方的一厢情愿。比如,一些“猫奴”因担心猫咪在冬日受寒,常常主动给它添衣保暖,但猫的体感未必真冷,只是主人单方推己及人的一种主观臆想而已。拟情关系正是把这样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依赖迁移至宠物等他者身上,将它们视为自己的“儿子”“宝贝”或“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总体来说,拟情关系的萌发与生长,离不开以下两点原因:
1.理性型人际关系下的情感缺位
在当今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的构建往往以人缘、人情和人伦三者为核心,言谈行事不仅需要合乎逻辑,更需要合乎人情。
如今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人际关系的构建也由以情感为核心向以理性为轴心倾斜。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情感因素的完全抹杀,但当这类强调目的性与工具性的交往日渐成为人际传播的常态时,就容易滋长冷漠、市侩、麻木的社交心态,导致人们一面渴望真情实意的交往,一面又对人际接触望而却步。情感需求的无处安放,致使人们只能将亲密关系的想象移情至宠物身上,把宠物视为自己最为真诚、亲昵的陪伴者。
2.人类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
毋庸置疑,人是情感最为丰富的动物,需要感知爱与被爱、保护与被保护、尊重与被尊重、接纳与关心的生命体验。人们每日与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的陌生人发生联系: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但这些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关系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朋友”,相反,仅仅是一些临时性和浅表化的“伪关系”,与真正的人际交往相距甚远。
逐步走向独子化、少子化、单身化和老龄化的社会趋势加速了猫型社会的生成。朋友间的淡薄、情侣间的争吵、夫妻间的猜忌与亲子间的隔阂,使现代人对亲密关系只能敬而远之。较之于人际关系的多变性和风险性,拟情关系是相对可控和稳定的。
将猫作为一种拟人化的亲友,避免了现实中关系的冲突与断裂。猫一生的“契约”伙伴只有主人,纯粹而简单的信任、承诺、陪伴与关怀,恰恰满足了现代人对情感较为强烈的占有、控制和支配欲,成为人类丰富情感的栖息地。
经过几千年漫长的演化,猫从捕鼠家畜到全民萌宠,再衍变为一种传播媒介,折射出当代人尤其是都市青年人群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变迁。加速变革的时代语境下,猫也许还是那些猫,但人已经不再是那些人。在人与猫的互动中,社会在艰难前行。因此,关注猫,实际上是在关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