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
病原:结核分枝杆菌分三型,即牛型、人型和禽型。各型除对本型属动物易感外,对其他动物和人均可感染。鹿结核病原多为牛型。
症状:由于损害部位没其症状也不一致。肺结核表现咳嗽,先为干咳后为湿咳。下颌淋巴结核可见下颌单侧或双侧出现包块,手术切开可见葡萄串状脓肿。肠结核表现为反复下痢。患结核病后普遍表现进行性消瘦、贫血、生存年限明显缩短。
诊断:主要为任何组织或器官出现的肉芽肿或干酪样钙化结节病灶。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可作为初步诊断的参考。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治疗:对体质较差或低产的可以淘汰;对有利用价值的可用异烟肼和链霉治疗。每公斤体重异烟肼8毫克,链霉素20毫克,每日2次,疗程应坚持数月。
预防:对健康鹿群和新生仔鹿进行卡介苗预防接种(仔鹿出生3天后就可以接种),无论成鹿或仔鹿一律皮内注射卡介苗0.375毫克,每年一次连续接种3年。
巴氏杆菌病
以炎性出血过程为主特征,本病呈暴发或散发二种类型。暴发型危害较大。
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两端钝圆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秋、冬季或长途运输使低伉力下降都会引发此病。
症状:潜伏期1-5天。急性败血型,病鹿体温升高到41℃以上,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眼结膜充血,可视粘膜有出血点。鼻镜干燥,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粪便先干后稀或带血。口鼻排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1-3天死亡。
胸型主要表现为呼吸促迫,头向前伸,口吐泡沫及鼻漏,一般5-6天死亡。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有条件可用心血或脾脏抹片或触片,染色镜检,见二极着色深的球杆菌,可初步确诊。最后确诊必须靠试验室细菌培养来确定。
治疗:青霉素对本病有明显效果,剂量宜大,成年鹿每次200万单位,每日2次。磺胺类药和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都有较好的效果。严重的病鹿要采用对症治疗,如强心、镇痛、镇静等治疗。同时对全群也要进行药物预防。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圈舍。可用牛出败氢氧化铝蓖苗对1岁以上的鹿,每年7-8月份肌肉注射接种,剂量为100公斤以上鹿6毫升,100公斤以下4毫升。 坏死杆菌病
该病是鹿最易感染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常因创伤感染而发病。
病原: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动物饲养场、被污染的沼泽、土壤中均可发现。本菌为多形态革兰氏阴性杆菌。公鹿发病高于母鹿,主要由配种期性冲动造成外伤感染引起。 症状:患鹿常见于四肢蹄部引起跛行,蹄部肿胀、溃疡、化浓、坏死扩散到整个肢体。严重的扩散到胸腹腔,内脏组织坏死。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确诊要通过实验室检验。
治疗:局部清除坏死灶,用1%高锰酸钾成或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患部。在患部瘘管内注入10%碘酊或10%福尔马林。局部治疗每日一次,全身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等。
预防:定期消毒、保证圈舍地面平整、减少蹄部损伤。
大肠杆菌病
本病多发于仔鹿和幼鹿,以胃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常引起仔鹿白痢。
病原: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致病的大肠杆菌能引起动物发病,约有200多种,对鹿致病较强的有0.7k。
症状:病仔下痢呈白色、恶臭,体温升高39-41.5℃昏睡。随后,体温下降到37℃以下,脱水中毒而死亡。育成鹿离群独处,粪便干燥与腹泻交替发生,有时带血。
诊断:可根据症状作初步诊断。
治疗:抑菌药有磺胺脒、庆大霉素、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等;促进消化的药有乳酶生、胃蛋白酶;抗酸药可用小苏打。在治疗中应注意对症的综合治疗,强心补液、抗菌消炎、防止酸中毒。
预防:主要是加强产房和圈舍的消毒。
破伤风
本病是人畜共患的创伤传染病,以肌肉持续性痉挛收缩为特征,多散发性发生。
病原:破伤风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病原对外界的抵抗力极强,沸水中可耐受1-3小时,阴暗处可保持活力10年以上。鹿场剪耳号、锯茸、分娩、断脐、手术、创伤及公鹿配种期角斗均易致病。
症状:平均潜伏期1-2周,短的1天,长的1个月以上。患病后症状逐渐明显,全身肌肉痉挛,牙关 紧闭,站如木马,第三眼睑突出,受到声、光刺激时症状更加明显。
疹断:根据上述特殊症状基本上可以判定此病。
治疗:将患鹿安置在避光单圈中,加垫褥草,加强护理使之安静休息。
特异治疗用破伤风毒素,成年鹿每只2万单位静脉注射,再用同一剂量作皮下注射。根据病情每日1次或隔日1次。结合对症治疗,解痉挛可用25%硫酸镁40-60毫升配糖盐水静注,也可用氯丙嗪、水合氯醛、安定等药物;用3%过氧化氢反复冲洗病灶,开放创口,开放创口,浸以碘酊或福尔马林。抗菌药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每日2次。
肝片形吸虫病
是鹿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成虫寄生在胆管中,引起急、慢性肝炎、胆管炎,严重损害动物健康。
病原:新鲜虫体呈棕红色,叶片状,长2-3厘米,宽0.5-1厘米,雌雄同体。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排出体外后,在15-30℃的环境下2-3周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进入椎实螺体内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无性繁殖。尾蚴离开螺体在水草上形成囊蚴。囊蚴被鹿食入即可感染。
症状: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时病鹿消瘦,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消化不良,黄疸,贫血,被毛粗乱,食欲不振,体况日渐恶化。
诊断:实验室粪检可发现虫卵金黄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中间充满卵黄细胞。
治疗: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公斤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也可用四氯化碳每100公斤体重3-4毫升,肌肉注射。
预防: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改善水、草卫生。
细颈囊尾蚴病
本病是泡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中间宿主引起。
病原:泡状带绦虫中间宿主寄生阶段是细颈囊尾蚴,呈泡囊状,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小如黄豆,大似鸡蛋,囊壁有一个不透明的乳白色头节。成虫寄生在犬、狼、狐、鼬、熊、猫的体内,孕节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成为污染源,鹿食入后即感染。
症状:幼虫常寄生在肝脏、网膜和肠系膜上。移行入肝脏时可引起急性肝炎、黄疸及虚弱症状;移行至网膜与系膜时可引起腹炎及体温升高。
诊断与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方法。
预防:杜绝野犬、猫等动物进入鹿场。加强鹿场犬驱虫及粪便的处理,杜绝感染。
二、外科病
创伤
病因:因争偶、锯草、调圈等各生产期操作不当而发生的外伤。
症状:表现伤部疼痛、出血、功能障碍。其病情以创伤的深浅面积大小而定,严重的可出现全身症状。心跳加快、休克、盆血或继发细菌感染而体温升高。
治疗:一般外科,如止血、缝合、消炎,注射破伤风菌苗。犬咬伤的注射狂犬病疫苗。
预防:圈舍地面要求平整,生产操作过程勿粗暴,尽一切可能避免外伤。一公群母配种法可减少争偶外伤。
脓肿
此病为组织中形成充满脓液的腔洞。
病因:各种机械损伤后到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均可引起。体表感染可通过循不途径,在内脏引起转移性脓肿。化学药物引起的无菌性化脓较少见。
症状:体表脓种,见表面突起,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成熟后触之有波动感。内脏脓肿多表现全身症状,严重的可引起脓毒败血症。
诊断:浅表触之有波动感,深层可以穿刺取样。内脏脓肿不易诊断。
治疗:炎症初期以消炎药局部封闭和外敷消肿药;中期应促进脓肿成熟;后期应及时切开排脓。切口位置应在脓肿下方,便于排脓。排脓后常用3%过氧化氢或0.5%高锰酸钾液清洗脓腔,清除坏死组织。对较大脓腔可填塞碘酊或松馏油纱布引流。
预防:发现外伤要及时处理,消灭吸血昆虫。
有机磷中毒
病因:鹿误食有机磷有农药而发病。
症状:腹痛、腹泻、口吐白沫、肌肉痉挛,四肢震颤,运动障碍,呼吸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因调查,收集病料进行鉴定。
冶疗:用两类药物。一是乙酰胆碱阻断剂(阿托品);另一类是胆碱脂酶复活剂,如解磷定、氯磷定、双复磷。两药合用疗效更佳。用药量,成年鹿阿托品20-30毫克,解磷定3-4克,同时结合对症治疗。
预防:发现外伤要及时处理,消灭吸血昆虫。
亚硝酸盐中毒
本病是一种高铁血红蛋白症,以高度缺氧为特征。
病因:硝酸盐含量高的饲料,如白菜、红薯藤、甜菜等青绿多汁饲料堆放过久可产生亚硝酸盐;在瘤胃中硝酸盐亦可转化为亚硝酸盐,鹿大量采食这类青料可引起发病。
症状:采食后4-12小时发病。病鹿全身肌肉抽搐,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可视粘膜发绀,行走摇晃,流延或口吐泡沫。
诊断:吃后数小时发病,血液凝固不良呈酱红色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治疗:每公斤体重静注美兰8毫克,配合葡萄糖及维生素C,以提高疗效。
预防:青饲料勿堆放过久,喂青料亦不能过量。
胃肠炎
是胃肠组织的炎症病变的过程。
病因:饲料调配不当、采食霉变饲料、饥饱不均、饲料变换过急、前胃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均可引发本病。
症状:食欲废绝,起卧不安,腹泻,两耳下垂,鼻镜干燥,反刍停止,粪便恶臭。
诊断:可根据上述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不能断定是否是由传染病引起。
治疗:禁食1-2日。内服痢特灵,每公斤体重1-10毫克,每天2-3次;也可选用氟哌酸、黄连素、磺胺脒、氯霉素、庆大霉素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