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体表真菌病也叫霉菌病,是由须毛癣菌或石膏样小孢子菌所引起的兔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感染皮肤出现不规则的成圆形的脱毛,断毛和皮肤炎症。
该菌依附于动植物体上,生存于土壤土中,或存在于各体外环境。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兔均易感染,但主要侵害仔兔和幼兔为主,侵害皮肤和被毛。本病除感染兔外,也感染各种畜禽,野生动物和人。一年四季场可发生,但以春季和秋季换毛季节多发。病兔和带菌兔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或经被传染的土壤,饮水,饲料,用具等传染媒介而感染。兔舍拥挤、潮湿、卫生条件恶劣等可诱发本病。仔兔和幼兔发病率高。
病状多在脑门和背部,其他皮肤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表现圆形脱毛,形成边缘整齐的脱毛斑,露出淡红色皮肤,表面粗糙,见有灰色鳞屑。发生炎性变化,初期为红斑,丘疹,水疱,最后形成结痂,脱落后形成小的溃疡。病兔发痒,不安,食欲减退,消瘦,衰竭而死。如继发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病,会使病情加重,引起死亡。如母兔感染本病,仔兔吃奶后感染,在口、眼、鼻子周围形成红褐色结痂,仔兔成活率很低。
诊断
1、在病兔患部以90%酒精擦洗后用钝刀刮取毛及皮屑,放于清洁载玻片上,滴加氢氧化钾液1~2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如仍不透明可再滴加氢氧化钾液,微加热。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孢子或菌丝。有的真菌寄生于毛屑内。
2、取断奶后家兔或青年白鼠1~2只,将其体侧毛刮去一部分,用病料或分离培养物作皮肤擦伤感染,观察10天,局部呈炎症反应。
3、将被毛或刮取物在70%酒精中浸泡5~10分钟,再将毛或皮屑移种于沙氏琼脂平皿在28℃下培养4~5天,可见须毛癣菌(或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菌落呈粉伏,棉花状,或丝绒状,带淡红色的棕色,到白色。菌丝上小分生孢子为单个或成丛。
4、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兔疥癣和营养性脱毛相区别。疥癣:奇痒、皮炎,龟裂,从深部皮肤刮屑检查螨。营养性脱毛,断毛整齐根部有毛茬,在1厘米以下,部分在大腿和肩胛两侧。
防治
1、预防:
(1)坚持常年消灭鼠类及吸血昆虫;兔舍、兔笼、用具,兔体保持清洁卫生。兔舍通风换气,定期用碳酸氢钠溶液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千万不要喂发霉的饲料,增加青料,在日粮中增加胡萝卜素。
(3)消灭体外寄生虫,用咪康唑溶液进行药浴。病情严重的要淘汰。
(4)本病为人兔共患病,特别是儿童防止人身感染,工作人员注意人身防护工作。
2、治疗:可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灰黄霉素、克霉净等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1)灰黄霉素25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或用水制成悬液,内服。外部先用10%碘酊后,涂擦克霉净1号或7号,连用10余天,治愈率为95%。
(2)兔体进行消毒,兔笼,兔舍、地面、用具等用3%烧碱水消毒,净化环境。粪便和尿用10%~20%石灰乳消毒深埋,死兔一律烧毁处理。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治螨病、球虫病及葡萄球菌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