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兔场自2005年5月至7月,陆续发生一种以鼻炎和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经实验室细菌学检验,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该兔场饲养加里福尼亚兔、比利时兔等品种共1000余只,笼养。2005年5月下旬,在连续降大雨之后,由于兔舍低温潮湿引发疫病,幼龄兔和成年兔急性发病死亡10余只,以后发病的兔多表现慢性经过,陆续缓慢发病死亡80余只。
临床症状>
急性死亡兔有的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倒地死亡,病程较长者3-6d死亡,病兔体温升至40℃,鼻腔流出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困难,常打喷嚏,有时发生下痢,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慢性病例主要表现鼻炎症状,开始流出浆液性鼻涕、以后转为脓性鼻液。常用前爪抓擦鼻部,使鼻孔周围被毛潮湿、脱落,上唇和鼻孔皮肤红肿、发炎。由于病兔常抓鼻部,可将病菌带到眼内、耳内或皮下,引起化脓性结膜炎、中耳炎和皮下脓肿,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常打喷嚏,咳嗽,有时下痢,兔场内每天有几只病兔死亡。
部检病理变化>
鼻腔有脓性分泌物,鼻腔粘膜充血或出血、水肿;喉及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有多量红色泡沫;肺部水肿、充血或出血;急性死亡兔可见到肝变形并有坏死小点;淋巴结、脾肿大、出血;肠道粘膜有时可见充血和出血;母兔大部分剖检后见到子宫积脓,有的病兔有皮下脓肿,个别公兔剖检后见睾丸肿大或睾丸炎。
细菌学诊断
从病死剖检兔取肝、脾、肺、肾、子宫积脓及皮下脓肿为病料,涂片、革兰氏及瑞氏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小杆菌。
分离培养:上述病料用接种环无菌操作接种到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经24h培养,长出灰白、湿润的粘稠菌落,不溶血;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仍见到大量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小杆菌,无杂菌污染。
生化反应:为区别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做如下实验:从检到两极着色小杆菌的菌落,用接种针无菌操作接种到葡萄糖、蔗糖、乳糖、棉籽糖和鼠李糖生化反应小试管中37℃经48h培养,结果葡萄糖和蔗糖产酸变色,乳糖、棉籽糖和鼠李糖没有变化。
防治措施
病兔隔离治疗。健康兔注射兔瘟-巴氏杆菌二联苗。
做好消毒工作,先彻底清除兔舍内粪便、垫草、剩余饲料及其它污物,地面用10%-20%石灰乳消毒。兔笼、用具用5%-10%漂白粉消毒。病兔的粪便、垫草等污物烧毁,部分深埋。
病兔每只注射抗菌王(巴菌克),0.5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4d。
对健康兔在饮用水中加恩诺沙星,剂量:5g/100kg水,连用5d。
加强饲养管理,按标准给予全价饲料,满足营养需要,注意平时兔舍环境卫生工作。有条件时,定期对兔舍进行清扫、冲洗、消毒,避免兔舍潮湿。在天气发生重大变化,如连降大雨、气温骤降时,加强对兔群的保护,提高兔群的免疫力。
采取以上措施后,病兔除个别发生死亡外,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未发生新的病例。
小结
本病临床症状与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极为相似。在细菌形态、培养特性方面也极相似。但巴氏杆菌能发酵葡萄糖而波氏杆菌不能。从如上细菌生化反应可确诊该细菌是巴氏杆菌而不是波氏杆菌。
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巴氏杆菌的发生与天气变化和饲养管理条件有很大关系。该兔场本次巴氏杆菌发生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是五月份连降大雨、气温下降,兔舍潮湿,加上饲养管理不善引起。防止本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兔舍的保温、防雨、防潮工作,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