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而言,每一个组成人员都不可或缺,不同的身份具备不同的职能,只有每个身份发挥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让家庭越加幸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竟然连家庭家具摆设、风水等等都有相关的讲究,情感交流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家庭和谐、热闹些感情将更加深厚。
他先是撕碎了他的玩具狗,又去撕扯家具、衣服、书——最后,家里的任何东西都没放过。James,这只棕褐色的短毛猎犬,短短几周时间,就从一个可爱的宠物变成了问题儿童。“最大的委托是我妈和我姐觉得它十分聪明,不能只当条狗看。他们认为应该向对人一样对它,就该宠着。”来自福罗里达州的Danielle女士说。为避免更多的家庭内部的宠物之战,她不希望公开她的姓氏。“十年以来,这条狗成了争吵和愤怒的源头。”
很久之前,心理学家就断定,绝大部分宠物饲养者深信:对于某些人来说,与宠物之间的关系就和人与人一样。而且毫无疑问,这种关系更单纯。一条狗的忠诚中不会掺杂着一丝嘲讽;趴在腿上的猫发出的咕噜声里也听不出半点做作(如果不反对)。
然而,人与宠物的关系多种多样。近来,科学家们才开始研究其中的不同,分析宠物对家庭的影响。宠物不仅改变着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还改变着家庭成员的结构、社会节奏和关系网。大量新的研究报告解释了为什么这一全方位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令人欣慰,而在另一些家庭却成了战争的导火索。答案与宠物关系不大。
“‘宠物’一词并不能真正的表达这些动物在家庭里的角色,这是其一。”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芝加哥家庭健康中心联合主任Froma Walsh说。她指出现在研究者中流行的术语“动物伙伴”更贴切的表达出它们经常扮演的孩子般的角色。
“孩子经常是家庭中的和平使者、中间人或者分歧的源头,宠物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赋予宠物的这些角色多半是源于他们对第一只“公主”和“踏板”感情和记忆。这符合弗洛伊德的移情理论:早期的经历为以后的行为提供模板。许多家庭中,这意味着Scruffy(宠物名)是宇宙的和平使者,是共同情感的支点。
Walsh博士近期的报告中提及的一次家庭访谈上,一位母亲坦言制止孩子打闹的最好办法是冲他们喊:“别打了,Barkley要生气了!”“这通常比说‘别打你弟弟’要管用的多。”(Barkley保持缄默。)
动物一般会预感到将要发生的事并做出反应。报告中记录的另一个家庭的录像中,宠物猫预感到主人之间要吵架了,跳到了女主人的腿上。“这很管用,”Walsh博士说。“看得出来,双方态度缓和了下来。”
“她是我第一个孩子,”洛杉矶的大提琴家Adrienne Woods说。这只名为Bella的哈士奇小狗是她和她的未婚夫刚刚收养的。“最吸引我的是这份内心的安宁。我感觉就像一位老奶奶,得到了30年来苦苦寻觅的伴侣。”
然而,宠物也能引发事端,千百万对夫妻的惨痛经历就是例子。动物星球系列节目“选我还是选狗”就选取自此类题材。通过旁门左道,帮助人们驯服烈狗,重整家庭秩序的狗行为专家Cesar Millan因此一炮而红。
也许更多情况下,宠物成为情感杀手不是因为缺乏分寸,而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宠物的看法不同。这些看法受文化传统影响之深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一项关于狗的身份地位的研究中,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Elizabeth Terrien深入采访了洛杉矶的90组家庭,包括前文中提到的Adrienne Woods。已有明显迹象表明,乡村居民倾向于把狗放在室外看家,而中产阶级一般把狗当孩子一样,经常让它们睡在主卧或专门的床上。
Terrien博士发现,当要求他们描述自己的宠物但不能用“狗”这个字时,较富裕的人“用到小孩、伴侣、小伙伴、年幼的子女、恶作剧帮凶等字眼”。而在拉丁美移民聚居区,人们更喜欢称之为“卫士”,甚至是“孩子的玩偶”。“在这些地方经常会看见小孩使劲拽着拴狗的皮带,推推嚷嚷,尽情玩乐。在中产阶级眼里这样做简直是对狗的侮辱。”
这些不同点大都只出现在收养宠物之后,在照料宠物时越来越多的琐事上分歧愈演愈烈,譬如请兽医花了多少钱、多长时间溜次狗、宠物和孩子应该保持多大距离。种种分歧引发的争吵屡见不鲜:几乎谁都认识这么几对夫妻因为宠物闹翻了,有的甚至离了婚,起因不过是女主人的西班牙猎犬咬了男主人的罗特韦尔犬。
许多单身男女情愿与宠物相伴。那些不是一见钟情,无法相知相守的追求者只得遗憾出局。
这些情感如此之强烈是因为它们根植于意识形态之中,同时深受文化传统和心理倾向的影响。2007年夏,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家David Blouin对养狗的人做了广泛的调查。他从全州选取了35位被试,分别代表来自城市、乡村和郊区的不同居民。
他发现通常人们对宠物的观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他称为“占有者”。这类人把宠物视为家庭的附属物,是个得力的助手,居于人下。宠物虽受人喜爱,但毕竟是可替代的。许多来自乡村的人属于此类,例如Terrien博士采访的移民。
另一群人Blouin博士称之为“人道主义者”。这类人把狗当成心肝宝贝或密友。他们对狗宠爱有加,允许它们睡在床上,为它们的离去伤心落泪,仿佛失去的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会准备专门的狗食,会带它们去训练课,接收专门的治疗——或是让它们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