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河蟹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人们对河蟹规格有了较高的要求,要做到河蟹的高产高效,在养殖中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蟹种选择
选购蟹种要以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或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育苗种培育的扣蟹为最好,蟹种要规格齐全,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爬行活跃敏捷,身上无附着物,同一批选购的蟹种要放入同一池塘或围网中。
二、放养注意事项
1、严格把好放养关。配套培育的幼蟹如采取三级放养,可于春季前后放入大池;采取二级放养,可在蟹苗放养20余天、蜕壳两次后从蟹苗培育池移人成蟹池。具体做到:“一区”、“三改”、“三适”。“一区”,即设置蟹种暂养区,用网围一块养殖区,为大塘面积的1/10---1/5,将优质蟹种放入其中强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长至占整个塘面50%以上、螺蛳已繁殖一定的数量再放人大塘饲养;“三改”,即改冬放为春放,改小规格为大规格,改外蟹种为自育蟹种;“三适”,即适当的放养规格、适当的放养时间和适当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一般掌握在每kg80----120只,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放养蟹种要求80%以上为自育蟹种。生产实践证明,自育蟹种的成活率、抗病力及长成规格明显优于外购蟹种。蟹种放养前先用6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0--15分钟,再放入暂养区。
2、放养密度
对于水源充足、饲料丰富、饲养管理较好的池塘,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1只/m2左右。
3、放养时间
一般掌握在2月底至3月。蟹种放养,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以保证放养的成活率。
三、调节水质
整个养殖期间应采取“三调”措施。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6--9cm,315天换水—次。调优:即调节pH,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每公顷每m水体深150kg,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调活:即施用光合细菌调活水体,每公顷用量75—90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这三个调节,具体要求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以上,pH值7.5以上,真正达到“清、新、嫩、爽”的目的。调节水质的同时,还须调控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三个阶段来进行。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2--1.5m,9—10月稳定在1m左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以防水温过高,影响河蟹蜕壳生长。
四、饲料投喂
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整个生长阶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和其他饲料生物,另一方面大部分饲料还需要人工投喂。
1、饲料来源
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水草、螺蛳等基础饲料的培育,二是人工投喂饲料。水草种植覆盖率一般都在70%左右,螺蛳在清明前后,投喂每公顷4500kg左右,8月份补充一次投放每公顷1500kg。在人工投喂上,按照“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科学投饲原则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饲管理。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中期以植物性饲料和水草、南瓜为主。坚持做到不投喂变质的饲料,及时捞取残渣剩饲。
2、科学投饲
首先要注意饲料质量。要求使用全价饲料代替鲜活饲料。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成本低、饲料系数低、使用方便、诱食性好、不污染水质。其次要注意饲料投喂地点。投饲地点要适当,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经常对投饲点进行消毒。第三要确定合理的投喂时间与次数。在傍晚适当多投一些。一般来说,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在疾病暴发的季节可适当减少投喂的次数。第四要确定合理的投喂量。根据不同规格、不同的养殖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及养殖状况来确定。注意不要使河蟹吃得太饱,也不要使其因摄食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在疾病的暴发季节,要适当减少投饲量,一般为平时的80%左右。
五、病害防治
河蟹疾病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大力推广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标。即使用高效、低毒、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辅助防治。使用的主要药物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锌、中草药等。用量标准:生石灰每公顷1O---15kg,化水泼洒;二氧化氯每公顷3kg,化水泼洒;硫酸锌0.2g/m3,化水泼洒(均为1m水深用量)。中草药每百kg饲料添加1--1.5kg,制成药物投喂,连喂5--7天。防治方法:一是治病与治虫相结合(先治虫后治病),二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三是西药与中药相结合,四是不同药物交叉使用,五是提前采用药物预防。种植水草、移植螺蛳是改善水体、改良底质环境两项重要技术关键。施用光合细菌控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