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河蟹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渐渐苏醒。如何搞好蟹池春季管理是关系到全年养殖成败的关键。蟹池春季管理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水位管理
适当控制水位,晴朗的天气应将蟹池内水位保持在60厘米左右,因为水位浅接受阳光充足,水温上升快,可促使尚未出洞觅食的河蟹尽快苏醒摄食;在连续阴雨或倒春寒来临前将池水水位加到80厘米左右,以免池水水温陡降,使出来活动的河蟹无法适应而造成死亡。
二、水草栽植
水质与水草相辅相成,要养好一塘蟹必须种好一塘草。蟹池水草最好做到多品种、多层次结构布局,种类一般要求在3种以上。具体栽种方法:
1、伊乐藻。①带水栽种。栽植前排掉大部分池水,池底留水(10~15)厘米。池塘消毒后即可进行移栽,移栽可采取茎插的方法,数量为(40~50)千克/亩,行距为(8~10)米,把草茎切成(10~15)厘米长,(10~15)株一束插入泥中(3~5)厘米,待草成活后,逐步加水,最终加水至(1~1.2)米。②干塘栽种。栽种也可将池水排干,把伊乐藻直接撒入池中,再用竹枝、扫帚将其下端压入泥中,以后逐步加水。
2、苦草栽种。播种前需用池水浸种3~5天,搓净外皮,再将纯种子用水浸(1~3)天(视水温可适当延长)进行催芽,待见到种子见白后,加少量塘泥兑水沿浅水带均匀洒播,每亩用种量(0.1~0.25)千克,播种后一般20天便可出芽。
3、轮叶黑藻栽种。①芽苞播种.12月到翌年3月,选择晴天播种,播种前池水加注新水10厘米 ,每亩种(500~1000)克,播种时应按行、株距50厘米,将芽苞3~5粒插入泥中,或者拌泥撒播。当水温升至15摄氏度时,5~10天开始发芽。②营养体繁育.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千克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河沟属于人工不易控制水体,早期水草种子、营养体应在河沟的自然浅滩处播种和移栽,以便于水草生长,并随着水位提高不断在新形成的浅水处分次播种。
4、金鱼藻河沟移栽。每年5月份以后可将金鱼藻全草移栽,让其自然再生;每年12月份到翌年2月份可捞取带冬芽的金鱼藻洒入浅水中,4月份可萌发出新枝。
5、湖泊的水位受季节影响大,属于人工不易控制水体,在水草缺乏的水域,早期水草种子、营养体播种应在自然浅滩处。随着水位提高,不断在新形成的浅水处分次播种。
三、螺蛳投放
螺蛳不仅是河蟹的优良天然饵料,而且是蟹池中出色的“清洁工”,有助于改良水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清明节前后每亩投放200千克左右,4月下旬以后,根据螺蛳存销量酌情增放。根据近年来养殖经验,螺蛳最好不要一次性投放过多,应该分次分批投放,以免螺蛳吃掉大量浮游生物,引起水质清瘦,导致青泥苔大量滋生。
四、日常管理
蟹种下塘后,当水温达到15℃以上就可以投喂了。投喂的饲料以配合饲料和新鲜小鱼为主。蟹开口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应在40%以上,粒径在1.2毫米左右为最适宜,投喂的鲜小鱼最好用开水烫一下,用刀切成小块沿塘边四周定点投放,向阳处多放。投喂量控制在全池蟹总体重的1%-3%,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早春投喂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气温虽然较低,但在晴好天气要适量投喂,千万不能因为河蟹摄食量少而不喂;一般每次投喂以2-3小时吃完为度,依此为标准及时增减;除此要根据蟹池中螺蛳和鱼类的数量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2、第一次蜕壳结束后,需增加配合颗粒饲料和鲜小鱼的投喂量,一般为其存塘量的4%-5%,并要考虑虾、鱼的存塘量,具体可根据河蟹对水草的破坏情况来决定投喂量和品种,如吃水草多,则需相应增加颗粒饮料或鲜小鱼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