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期饲养技术
鹅从出壳到28天龄为育雏期,此期雏鹅生长迅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此时,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可以促进鹅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残次鹅的数量,降低死淘率,所以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育雏室的准备。育雏之前,对育雏室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育雏室可以用新新洁尔灭进行喷雾消毒,墙壁地面可以用10%—20%的生石灰喷洒消毒,消毒后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然后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育雏用具可以用新洁尔灭或者是2%的NaOH洗涤,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准备好保温设备,在进雏1—2天进行试温,做到温度稳定。育雏室出入处设消毒池,进出人员尽可能的要做好消毒工作。
(2)育雏期需注意的事项。
温度:育雏室温度和雏鹅的体温调节、采食、饮水、活动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刚刚出壳的雏鹅绒毛稀而短,体温调节能力、抗寒能力弱,此时提供合理的温度,是雏鹅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判断育雏室温度是否适宜,主要根据雏鹅的活动状态来判断。育雏室温度过低时,雏鹅互相拥挤成团,绒毛直立,躯体卷缩,发出“叽叽”的叫声,饮水减少,严重时可能造成大量雏鹅压伤,踩死;温度过高时,雏鹅表现为张口呼吸,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频频饮水,远离热源,雏鹅多分布于门窗温度较低的地方;温度适宜,雏鹅活泼好动,呼吸平和,食欲旺盛,均匀地分布在育雏室内。
湿度:鹅特有的生活习性决定了育雏室内往往出现湿度过高,而过高的湿度大大增加了雏鹅对温度的敏感性。在育雏室温度偏高时,潮湿的空气抑制鹅体温的散失,致使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另外,湿热的环境容易引起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引起发病。而在育雏室温度偏低时,湿度过高会增加雏鹅体热的散失,极易诱发鹅感冒,下痢,扎堆。所以应及时清理鹅舍,使其尽可能的保持一个干燥清爽的环境。
通风:适当的通风是保证鹅舍空气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通风又和保温往往成为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要细心观察,即要保证必要的通风以保证育雏室空气质量,又要避免影响育雏室温度,造成育雏室内温度的不稳定,忽冷忽热。通风一般掌握在,人进入鹅舍内不觉得憋闷,没有刺眼、刺鼻的臭味为宜。
光照:光照对雏鹅的健康影响较大,在天气许可的情况下,在雏鹅5—10天龄时,可逐渐增加室外活动时间,以便接受光照,增强雏鹅的体质。
饲养密度:雏鹅生长迅速,体形变化较大,所以要及时调节饲养密度,密度过大,雏鹅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出现啄羽的恶癖,密度过小则降低育雏室的利用率。适宜的饲养密度一般在一周龄时15个左右/平方米,2周龄时10个左右/平方米,三周龄8个左右/平方米,四周龄时5个左右/平方米。
日粮配合:刚出壳的雏鹅消化能力较弱,应添加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容易消化的饲料,一般在出壳后12小时左右开食,喂食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随着雏鹅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加青绿饲料或青菜叶的用量,注意一定要切成细丝。1周龄内的雏鹅1天可喂6—9次,2周龄时5—6次,夜间喂2次。青绿饲料和精料要分开饲喂,先喂精料再喂青料,防止雏鹅专拣青料吃。雏鹅在开始几天,饮水内可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以利于雏鹅的健康。雏鹅开始放牧、放水的天龄视气候和雏鹅的健康状况而定,春季一般在4—5天龄放水即可,夏季2—3天龄开始,秋冬季天气较凉时宜适当推迟。
中鹅饲养管理
育肥一般有三种方式:放牧育肥、舍饲育肥、填饲育肥
(1)放牧育肥。
在收割季节,利用农田里残留的麦粒或稻田里散落的谷粒进行育肥,此种育肥方法可降低饲料的用量,但往往需要补饲。
(2)舍饲育肥。
把准备育肥鹅圈在舍内,降低舍内光线,减少外界的干扰,使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每天喂给3—4次高能量的日粮,适当补充一些蛋白质饲料,同时供给充足的饮水,以增加食欲,帮助消化,使其体内脂肪迅速沉积,一般经15天左右即可宰杀。
(3)填饲育肥。
把配合日粮或玉米为主的混合料加水拌湿,搓成1—1.5厘米粗,5厘米长的食团,阴干后填饲。开始填时,每次3—4个食团,每天3次,以后逐渐增加,每次4—5个食团,每天4—5次。此种育肥方法育肥比较迅速,一般经10天左右即可上市。(广东省家禽研究所禽病研究室刘思伽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