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胚胎发育梭鱼的胚胎发育。(1)受精卵人水后的变化:据苏炳仁等(1978)的观察,受精卵入水后,卵膜吸水膨胀,逐渐从卵表面升起。与此同时卵本身排出一些物质而稍有收缩,于是卵膜(亦称受精膜)与卵表面之间形成卵周隙。卵周隙狭小,其宽度为0.015一0,020mm。这时,可以看到受精卵是一个晶莹透亮生机盎然的圆球,从外周向中心,可以清楚地依次分出卵膜、卵周隙、卵及油球等各层界线。梭鱼卵受精后,卵内物质有着剧烈地运动、由于卵质均匀,色浅透明,所以细胞质流动情况不易察觉。但受精后不久,在动物极逐渐隆起形成胚盘,却正是细胞质向动物极流聚的有力证明。动物极出现胚盘以后,卵内不同部位的比重有了变化,卵的中部有一较大的油球,动物极有一胚盘,前者比重小,后者比重大。因此,卵在水中自然漂浮时,油球处于上部,胚盘处于下部,从胚盘发育起来的胚体,倒悬在卵的下方。(2)卵裂:梭鱼受精卵的分裂,如同其它硬骨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据苏炳仁等的观察,水温在16.8一22℃的条件下,卵受精后1h15min,开始第一次分裂,将胚盘分裂成大小相等的2细胞。再过30min,进行第二次分裂,这次分裂的分裂沟与第一次的成直角相交,分裂的结果,在胚盘上形成4细胞。第三次分裂沟与第一次的平行,分裂的结果形成8细胞,在胚盘上排成两列,每列4个细胞。第四次的分裂沟与第二次的相平行,分裂后形成16细胞。排成四列,每列四个。受精后3h25min,开始第五次分裂,胚盘上形成32细胞,接着第六次、第七次分裂依次继续下去,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体积逐渐变小,侧面看去,排成多层,成为多细胞期。此后,细胞愈分愈多。(3)囊胚形成:约在受精后6h,形成囊胚,胚盘像一个盘子覆盖在卵黄上,故称盘状囊胚,囊胚中央部分与卵黄之间有一空腔,称为囊胚腔。(4)原肠形成:受精后10h左右,囊胚细胞从四周向植物极下包,在下包过程中,由于卵黄的存在,使矿展的边缘细胞受阻而内卷。于是,在胚盘的周边逐渐形成褶叠的细胞层,从而形成胚环。这时,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在原肠期内,原来在囊胚表面将要形成各种器官的物质,通过下包、内卷、集中及伸展等方式移向胚腔的一定位置,进行着三个胚层的分化。胚胎各部分的发育是不均等的,其中背唇部分内卷分化最显著,该处细胞集中增厚形成胚盾。(5)胚体形成、胚体是从胚盾发育起来的。随着胚盘包过卵黄的1/2以后,胚环四周围成的原口(胚孔)逐渐明显。胚环继续向植物极推进,原口逐渐缩小,在原口接近关闭时,卵黄大部分被包入,只剩一小团露在原口外面,称为卵黄栓。在胚环向植物极推进的同时,胚盾也不断伸展成舌形长条构造。胚盾中央有一增厚的外胚层细胞索,从胚盾基部伸向前缘,这就是神经索。神经索下方为脊索,脊索两侧已分化出中胚层,胚体轮廓逐渐明朗。受精后约24h,原口闭合,卵黄塞全部被包人胚内,伸长的胚体曲伏在卵黄囊上已达卵之半周,胚体前端神经管膨大形成脑,并在前脑两侧形成眼泡。胚体中部脊索两侧中胚层,分化出最初的第―3对肌节。再经6―7h,肌节增多到12―14对。尾芽显得隆起,胚体头尾之长已超过卵之半周,前脑两侧之眼泡更显著,后脑两侧之外胚层形成听板。受精后36h左右,肌节增至17―29对,在胚体头部下方贴近卵黄囊处,能看到心脏原基。胚体尾部已伸离卵黄囊,色素沿着胚体分布,在体节间沟处,有对称分布现象,卵黄囊上也有少量色素。受精后42―43h,肌节已达26―28对。眼泡已内陷为眼杯,并有水晶休,听囊已形成。并能见到耳石。心脏也能搏动,每分钟达72―74次,胚体在卵膜内扭动。临近出卵膜时,肌节达30对以上,胚体尾部绕卵黄囊环曲,尾尖伸至头部附近。(6)孵出:将孵出时,胚体在膜内频频扭动,尾部不断地鞭触卵膜,不久,尾部首先伸出膜外,接着几番抖动,整个胚体蜕膜而出。在上述水温下,历时48h,完成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进入了仔鱼生活期。(六)仔鱼、稚鱼、幼鱼的生物学特征鱼苗的发育阶段,其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及食性变化较大,一般分三个时期,即:仔鱼期(包括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据雷霁霖等(1965)的研究,梭鱼鱼苗在水温20―23℃时,各发育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为:1.前仔鱼期自破膜孵出到卵黄囊消失。约1―7天,全长1.94―4.30mm。初孵仔鱼头部倾曲于卵黄囊上,过着漂浮生活。第4―5天,鳃盖出现,口膜破裂,口部直径0.19―0.20mm,消化道只有食道、肠于和直肠之分。5―6天后胸鳍扩大,开始作水平游泳,这时能趋光并开始摄食。至6―7天,卵黄囊全部消失。2.后仔鱼期从卵黄囊消失到运动器官基本形成之前,约在孵化后的第8―20天,全长4.40―13.80mm,上下颌形成,口部直径在0.40mm以上。胸鳍扩大,其它各鳍也逐步形成。尾鳍由圆形变为方形,而后开始分叉,该期仔鱼多在表层和水体中部活动。全长5mm的仔鱼,第一鳃弓上出现鳃耙原基。10mm左右的仔鱼梳状鳃耙形成,鳃间距为0.40mm,此时,胃部已经分化出现第二对肠袢和幽门盲囊原基。3.稚鱼期从各器官发育完备、鳞片开始形成到全身披鳞之前。约在孵化后的21―30天,全长14.00―30,00mm。口部直径在0.80mm以上,鳞片逐渐形成。鳃耙增密,肠袢增至3一5对,尾鳍分叉定型。逐渐转入池底活动,这时,稚鱼外部形态基本上与成鱼相近,唯背腹体色尚不及成鱼灰白分明。4.幼鱼期自全身披鳞始。约在孵化后30―48天,全长31―50mm,体形和色泽均与成鱼相似,口部直径1.90―2.90mm,口裂水平下位,具不深的吻褶,能使口部前伸。幽门胃肌肉内壁发达,十二指肠基部与幽门胃交接处有幽门盲囊5个、肠袢增至5对以上。鳃耙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完全营底栖生活。梭鱼随个体的成长,其食性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化过程。即由全动物食性一动、植物混合食性一以植物为主的转变。自孵化到开口之前,靠体内卵黄营养,称为内营养阶段。孵出5―7天,鱼苗平游并开口摄食,此时鱼苗逐渐从内营养转为外营养,这一转化阶段成为混合营养阶段。孵化约8天后,鱼苗之卵黄囊消失,完全靠摄食水中间料为营养,自此便开始了外营养阶段。鱼苗开口摄食时,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卵等。随着鱼苗的长大,口裂加宽,可摄食大的桡足类、枝角类、卤虫幼体等。至全长10―14mm,鳃耙初步形成而起滤食作用,摄食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增加,可占食物个体总量的70%以上。浮游植物以硅藻(如圆筛藻)、甲藻(Peridinumsp.)等底生性种类为主,其它为扁藻等。全长14―30mm的稚鱼,因消化道的加长和鳃耙增密成过滤网结构,摄食浮游植物的比例高达90%以上,但仍为动、植物混合食性,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全长31―50mm的幼鱼,主要以底泥上的底生性浮游植物和有机物质为主食。
相关文章
-
规模化种猪场的规范消毒措施
在规模化种猪场中,疫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扩散或场内猪群本就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扩散所造成的。如何控制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扩散及场内猪群中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是维持或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保证种猪场良好生产秩序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规范消毒措施的实施才有可能防...
2859 养殖手册 规模化种猪场的规范消毒措施 养猪技术 养殖 -
鸵鸟产品的加工利用技术
(一)肉食加工人工饲养的鸵鸟,12月龄时体重可达100千克,除留种以外,大部分在此时屠宰较适宜。国外有专门的鸵鸟屠宰场,采用流水线作业。对待屠宰鸵鸟分批进行电击,致其昏迷,然后倒挂放血,再去毛、剥皮、去肢、除内脏。经兽医检验合格后进行分割,根据不同的部位和品质,按一级和普通级分装,送冷库贮存出口或供应市场。鸵鸟肉主要加...
827 养殖手册 鸵鸟产品的加工利用技术 鸵鸟养殖技术 养殖 -
猪场的消毒和卫生方法
猪群疫病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的,而病原微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是猪舍,也就是说病原微生物生存于养猪生产的各个角落,如空地、舍内、空气等场所,因此如何防治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传播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及传播即不给它提供生存之地、传播之路,也就是说猪场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消毒措施,从...
2639 养殖手册 猪场的消毒和卫生方法 养猪技术 养殖 -
养鱼水质用什么来维护?
经常保持鱼塘水质清新,不使其过度污染,并保证鱼塘水中有足够的营养及溶氧,使鱼类能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加速鱼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如鱼类生病、缺氧泛池等异常多半是因水质不良所引起,特别是高温的夏季尤为明显。因此,常观察池塘水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也是提高鱼产量措施之一。最简单的维护方...
884 养殖手册 养鱼水质用什么来维护 养鱼技术 养殖 -
农户怎样才能养好奶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主要用来滋补老人和小孩的牛奶已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费品。一些企业和农户纷纷投资养奶牛。奶牛养殖业也逐渐发展,但因奶牛品种不良,养殖技术不过关,往往造成亏损。因此,笔者根据我国奶牛养殖现状,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提出适合农户小规模养殖奶牛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一)选择奶牛品种...
230 养殖手册 农户怎样才能养好奶牛 养牛技术 养殖 -
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池塘虾贝混养技术
我们多年来进行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池塘虾贝混养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一、池塘标准进行虾贝混养的池塘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池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虾池内要有环沟和一定面积的中央滩面,环沟深在60厘米,中央滩面平坦,略有斜坡更好,以利排水干露;②中央滩面底质要求泥沙或沙泥质,混养蛏、蛤等穴居性贝类...
2423 养殖手册 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池塘虾贝混养技术 养虾技术 养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