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猪口蹄疫的免疫副反应
众所周知,口蹄疫疫苗能对疫病有效地控制,但是疫苗需要经常注射才能达到效果,而且注射时间还须注意关键点的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疫苗的效用。
疫苗的问题据有关报道,疫苗中的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而IgE是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IgE抗体最重要的生物特性是能致敏同种组织细胞产生变态反应。同时,机体在产生IgE抗体的同时释放组织胺,五羟色胺及SRS-A激态、血清素等过敏介质,引起机体肺高血压和全身低血压,所以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出血及可视黏膜发绀、全身瘀血等症状,猪在肺和肠的反应比较明显。
人员问题防疫人员责任心不强,免疫后未认真检查猪群中有无过敏或严重应激反应,造成抢救不及时。
猪场管理问题一些小规模猪场不具备自免条件而又自行免疫,在免疫时操作不到位,导致副反应较大;同时,由于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等日常工作不到位,间接降低了猪只的抵抗力,以致增加了应激副反应发生率。
操作问题很多猪场没有严格执行防疫操作规程,如防疫人员新老更替,业务不熟练,个别防疫人员消毒不严,防疫用注射针头过短而达不到肌肉深度等。
猪的问题猪只本身营养不良,甚至处于饥饿状态下,这时免疫将引起应激,促使免疫力降低,而免疫副反应发生率提高。
二、如何区分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
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溃烂为主。
病原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现已知的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每年又有新的血清型出现,每型之间临床表现没有区别,也没有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程度变化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
流行病学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发病期排毒量最多。水疱皮、水疱液、奶、尿、唾液及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易于传染。猪不能长期带毒,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污染的畜产品、饲料、草场、饮水和水源、交通工具、饲养工具都可成为传染源。空气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口蹄疫传播迅速,且可跳跃式传播。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春两季易发生大流行。
临床症状病猪以蹄部的水疱为主要特征。患肢不能站立,常卧地不起,鼻镜、乳房也常见到烂斑,哺乳母猪尤为常见。未断奶子猪的口蹄疫常表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心脏,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又叫“虎斑心”。
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猪类动物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个别病猪在鼻盘、口腔和母猪乳头部也有同样病变。该病毒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对一般消毒药的抵抗力也很强。
流行特点该病仅猪类动物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它们的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内均含有大量病毒。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或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等间接接触均能引起发病。本病常年发生,在高密度饲养区传播较快,发病率高达70%~80%,而死亡率低。
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2天~4天,体温变化、蹄部和口腔病变等与口蹄疫病表现相似,另外有少数病猪出现中枢神经紊乱症状。
剖检病变
除没有虎斑心病变外,其余基本与口蹄疫病相同。
规模化猪场口蹄疫防控措施
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一直被众多专家学者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的重大经济损失,我们建议各种规模化猪场在实际生产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防控措施:
所谓“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因此,首先我们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购猪,生产区和生活区隔离管理,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
每年春秋季节进行两次高密度、高质量免疫,提高猪体对该病的免疫力。
严格消毒制度,环境、用具等用金维康1∶1000喷雾消毒,母猪用金维康1∶600清洗消毒;同时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非工作人员禁止与病畜接触,注意消毒,发现身体不适尽快到医院检查。
药物保健,银翘散1000克+妙立素125克+莫维欣每吨料500克,每月一次,连用7天,预防病毒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