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玉米是畜禽饲料配方中主要的能量饲料,有“能量之王”的美誉。在饲料配方中使用量最大,一般都在50%以上。由于用量大,尽管玉米是以提供能最为主要功能,但是其提供的蛋白质占配合饲料中总蛋白质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玉米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蛋白质资源。
由于玉米的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低,并非优质的蛋白质来源,玉米育种学家很早就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致力于玉米蛋白质品质的改良。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改良玉米蛋白质品质目前主要是通过隐性突变基因Opeque-2及其与修饰基因的面作效应,提高玉米胚乳中谷蛋白含量,减少醇溶蛋白含量,达到改善氨基酸组成的目的。经过这一方法改良的玉米被称为“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 QPM)。在此之前,利用Opaque-2隐性基因(没有修饰基因)选育改良的玉米称为高赖氨酸玉米(软质胚乳),见表1。由于高赖氨酸玉米(软质胚乳)产量低于普通玉米,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差,所以推广利用受到了限制,影响了推广应用,没有得到普及。但是,现在选育改良的优质蛋白玉米则不同,例如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单9409”,解决了优质蛋白玉米的质优与高产、抗病力的矛盾问题,产量比普通玉米提高8%~15%,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提高50 %左右,亮氨酸:异亮氨酸比值提高,总尼克酸、游离尼克酸含最提高。
尽管目前优质蛋白玉米的普及推广应处于初始阶段,种植普及不够,但只要优质蛋白玉米的产量及其抗病力改善,普及推广只是时间问题,在满足人们膳食的同时,可以广泛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中来。
2不同品质玉米饲料常规成分及营养价值比较
表1正常、软质、硬质胚乳类型玉米的蛋白质组成
类型
普通玉米
软质胚乳玉米
硬质胚乳玉米
清蛋白+球蛋白(%)
6.2
20.6
15.5
醇溶白(%)
39.2
8.1
10.4
类醇溶白(%)
19.7
10.7
16.2
类谷蛋白(%)
13.6
18.5
21.4
谷蛋白(%)
22.4
42.5
36.6
许多国家都在进行高蛋白、高赖氨酸及高油等优质玉米的培育改良工作,但品质变异较大。就不同品种的高赖氨酸玉米而言,其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而赖氨酸含量在 0.33%~0.54%范围内,平均0.38%,比普通玉米增加46%;色氨酸含量平均为0.083%,普通玉米增加66%。亮氨酸含量下降,其异亮氨酸/亮氨酸比值比普通玉米增加20%,分别为 0.3%和 0.36 %,对缓解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拮抗,提高畜禽饲料氨基酸平衡性有利。此外,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中的部分研究试验(翟少伟,2002)结果及国外的研究结果未发现优质蛋白玉米与普通蛋白玉米在有效能值上的差异。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结合“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2002版”的修订工作,总结了国内外在测定及评定高蛋白质玉米、高赖氨酸玉米及普通玉米的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的研究成果,于表2中列出了这3种玉米的常现成分、饲料能值、氨基酸含量数据。表3总结了3种玉米的猪饲料氨基酸回肠美消化中及不去盲肠的鸡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
如表2所示,与普通1级蛋白玉米相比,高赖氨酸玉米的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分别比普通玉米提高50%、 11%、28%,而蛋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则分别下降了16 %、20%和 10%。
就猪饲料在消化率而言,高赖氨酸玉米与普通玉米的赖氨酸的消化率基本接近,而高赖氨酸玉米的蛋氨酸消化率有降低的趋势;对于用作鸡饲料而言,主要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的真消化率,高赖氨酸玉米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差异不显著。那么,就普通玉米CB 1级与高赖氨酸玉米在相同价格前提下,其性能价格比究竟谁胜谁劣,应成为新的玉米品种能否推广应用以及词料厂选购原料极为关心的问题,即性能价格比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从具体的配方筛选中,去窥探各自的特点。
表2高蛋白质玉米、普通1级玉米及高赖氨酸玉米的主要饲料成分指标比较
项目
高蛋白质玉米
普通玉米,GB1级
高赖氨酸玉米
中国饲料号
4-07-027
4-07-0279
4-07-0288
常规成分
粗蛋白质(%)
9.4
8.7
8.5
粗脂肪(%)
3.1
3.6
5.3
粗纤维(%)
1.2
1.6
2.6
灰分(%)
1.2
1.4
1.3
无氮浸出物(%)
71.1
70.7
67.3
猪消化能(MJ/kg)
14.38
14.25
14.42
鸡代谢能(MJ/kg)
13.29
13.54
13.56
钙(%)
0.02
0.02
0.16
总磷(%)
0.27
0.27
0.25
有效磷(%)
0.12
0.12
0.09
必需氨基酸
精氨酸(%)
0.38
0.39
0.50
组氨酸(%)
0.23
0.21
0.29
异亮氨酸(%)
0.26
0.25
0.27
亮氨酸(%)
1.03
0.93
0.74
赖氨酸(%)
0.26
0.24
0.36
蛋氨酸(%)
0.19
0.18
0.15
苯丙氨酸(%)
0.43
0.41
0.37
苏氨酸(%)
0.31
0.30
0.30
色氨酸(%)
0.08
0.07
0.08
缬氨酸(%)
0.40
0.38
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