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子”病,在这之前,应该都没有听说过。您们回家去查找书籍或者到网上去查找资料,也没有“白鼻子病”这一说。但是,听完我的讲解后,您们回家去查找您们现有的书籍,都能够找到“白鼻子病”的部分症状。
什么是白鼻子病“白鼻子病”,是从2001年最开始在东北最为典型。开始的时候,东北的乡亲们发现自家饲养的狐狸、水貂、貉子的鼻子头,由黑色慢慢的出现了红点,然后面 积逐渐扩大,随后就出现白点,最后,鼻子头一个个的都变白了。接着还发现爪子逐渐的长长、变白;脚垫也变白、增厚。开始想到,鼻子头、爪子、脚垫变白就变 白吧,反正也不影响卖皮。但是,后来发现,鼻子头、爪子、脚垫变白的动物,有的生长逐渐的往回缩小,有的前脚的前臂部逐渐的掉毛、掉皮屑,最后很难支撑身 体;留做种用,发现后代的成活率很低,并且生产性能很差。于是,“白鼻子病”就逐渐的流传开来。“白鼻子病”,只是一个小名。由于发现的时间较短,我们都 还在不断的研究之中,这种病的真正的“大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也只好跟着叫“白鼻子”病了。
由于大比例的发情不明显而引起的漏配:特别是狐狸和貉子,每年就发情一次,该发情的时候,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发情的明显症状,直到过了发情期,也没有明显发情。由于这种情况而引起的漏配,并且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大。 B.胚胎被吸收、钙化:配上种了,看着母兽的肚子也一天天大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肚子不往大处长,而逐渐的缩小,最后,胚胎被吸收、钙化。 C.大比例的流产、死胎:引起流产、死胎的原因很多,“白鼻子”病也能够引起大比例的流产和死胎。 D.产仔异常:产下的小仔红白红白、粉白粉白的,但是,从产后两三天就开始陆续的死亡,一般到产后20多天就逐渐的全部死亡。到就算存活下来的极少数也是个体很小,呈佝偻状。今年,我们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及早的处理。“白鼻子”病在生产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前面所有的症状都没有,开始的生长情况也很好,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一般是在生长发育后期的冬毛生长期之 前),它不往大处长,而往小处长,也就是生长往回缩的情况。在古河,一位乡亲告诉我,他家的貉子原来是23斤,在我去的时候,只有了3斤。在姜各庄,在 11月,我还看到大量的只有7、8斤左右大小的貉子。
白鼻子病其实在养殖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有的时候往往容易让养殖者忽略,在养殖的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产量控制成本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