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是一种野生的特种经济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生活习性。掌握这些特性,对于竹鼠的人工驯养和繁殖是十分必要的。
(一)草食为主,食性广泛
竹鼠是一种以竹、木、草枝叶为主要食物的草食动物。它以芒草根、竹枝叶、竹笋、竹根、茅草根、芒草秆、红薯、木薯、象草秆、鸭脚木、芒果树枝以及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为主食,也采食禾本科植物如玉米、高粱、稻谷、小麦、甘蔗等的根、茎、叶和种子,尤其喜欢采食冬芒草根、竹根和禾本科作物的茎秆,还喜欢吃胡萝卜、荸荠、凉薯、西瓜皮和甜瓜皮。人工驯养后,对配合饲料、瓜子、大米饭尤为喜爱。竹鼠食量少,1只成年竹鼠1天仅消耗精料20~40克,粗料200~250克。睡,夜间采食旺盛,它仅从饲料中摄取水分而不直接饮水,因此要注意饲料含水量,夏天高温宜喂含水分较多的饲料,冬天低温则相反。
(二)啃咬不断,啮齿行为
竹鼠属于啮齿类动物。它嘴唇纵裂,门齿外露,下门齿呈剪刀状,易于摄取和切断食物。由于下门齿不断增生,需要不断磨损和啃咬。因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除每天喂足250克左右的粗料外,还需投一定量(100~200克)的树枝或竹根等类食物,以满足其啮齿行为的需要。
(三)昼伏夜动,避风惧光
竹鼠是一种典型的昼伏夜动和性情懒惰的动物。它虽然眼睛小,目光短,但夜视力很强,善于在夜间外出觅食。竹鼠野生时穴居洞内,喜在阴暗、凉爽、干燥、洁净的环境中生活。白天多蜷缩在洞穴中,或钻入垫草隐居昏睡,很难惊醒。如受强烈刺激,便发出“咯、咯、咯”或“呼、呼、呼”的叫声。它耐低温,怕酷暑,尤其怕阳光直射,也怕风吹雨淋,如冬天冷风直吹又缺少窝草就极易死亡。因此,保持舍内暗光环境,避免噪声和防止风吹雨打是养好竹鼠的重要保证。
(四)穴居习性,喜欢迁徙
野生竹鼠多穴居于竹林或茅草山地洞穴内,洞长3~5米,分为主洞道、穴窝、取食洞和避难洞等。主洞道距地面20~30厘米,与地面平行分布。穴窝位于主洞道中,内垫有竹叶、竹枝、树叶或干草,是休息和繁殖场所。取食洞为主洞道的分支,是为取食竹子或芭芒草地下茎而挖的洞道。避难洞位于穴窝附近的深处,距地面0.5~1.5米。竹鼠受惊时即钻人避难洞中并继续向前挖掘,不断用泥土堵塞洞道。为了保持洞内有一个较卫生的环境,或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竹鼠大约每个月迁徙1次,建筑新的居所。
在家养条件下,当建筑窝室时,既要考虑到竹鼠穴居钻洞的习性,又要考虑便于饲养、观察、清扫和捕捉。窝室要坚实而光滑,墙高需0.7米,以防掘洞或翻墙逃跑。窝室要阴暗、保暖、凉爽干燥,使竹鼠住在人工窝室内具有洞穴感。一般一个竹鼠家族,有1公2母,可设“3室1厅”,厅为运动和采食场所,亦为外室。内室分为3小室,每室面积35厘米×30厘米,略高于外室,便于清除垃圾和轮流更换居室,类似野生状态时的1月一迁居的习性。
(五)喜凉惧热,喜静少动
由于竹鼠长期在洞穴中生活,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而土层下的洞穴温度变化较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所以竹鼠喜凉怕热.喜静少动。一般说来,竹鼠生长繁殖的最适宜的温度为10C~28(:。当室温低于5 C时,便蜷缩成堆,呈沉睡状态;当室温高于30 C时,则表现为采食量减少,仰天而卧,伸展四肢;当气温高于35℃时,则躁动不安,易发生中暑,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有死亡的危险。但是,经人工驯养后,亦能逐渐适应较高的温度环境。如果环境安静.喂养合理,并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也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六)靠嗅觉识别,喜欢群居
竹鼠的肛门腺和会阴腺的腺体极为发达,能分泌出具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公母、同伴和亲仔之间依靠这种特殊的气体进行识别亲缘关系。当不同群的竹鼠混养到一起时,由于气味不同,会发生互相厮咬,打斗不止,甚至互相残杀。公、母竹鼠如果从小一起长大,则气味相投,相亲相爱,易于配种繁殖。如果是临时配对,需饲养人员用手交叉抚摸公、母竹鼠的身体,再放同一窝室中精心饲养,使其“培养感情”,经4~5个月饲养,在互相适应后,即可配种繁殖。
竹鼠喜公、母群居。陌生幼鼠合养很少打斗,只有在抢食、闻到特殊气味或受到强烈刺激产生惊恐时,才互相厮咬。青年或成年竹鼠混养时,先是互相闻味。如果是发情公、母鼠就很少厮咬;如果是未发情的两只公、母鼠,则打斗不休。不同族的两只公鼠放在一起也会斗个你死我活。原来配对的公、母鼠,因产仔而分开,断奶后重新合群,有时也会厮皎。如果公鼠进窝见到带仔母鼠时,往往先将仔鼠咬死才与母鼠同居。在极个别情况下,公、母鼠合养,母鼠产仔时,公、母不分开仍能和平共处。因此在母鼠产仔时,公、母鼠必须分开饲养,带仔母鼠的饲养池要严防公鼠窜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将装过家狗、野兽的铁笼移近鼠的窝室,竹鼠闻到不同的腥臭气味,也会惊恐而互相厮咬。竹鼠野生于竹林山坡,引种驯养后,必须注意保持其野生习性,应逐渐改变生活条件,尤其是饲料,要引导诱食,直至适应后方可易地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