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痘是火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性是在火鸡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结节状皮肤痘疹,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道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增生。
在禽痘上皮中可检出大型嗜酸性胞浆包涵体。
(l)病原。鸡痘病毒,属禽痘病毒的一种。病毒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上皮细胞、屑片和痘结痴中的病毒,可抗干燥达数日不死,阳光照射数周仍保持活力。病毒随上皮细胞屑片和痘痴排于外界,变为尘埃后仍具有传染性。1%火碱、1%醋酸于5~10分钟内可杀死此病毒。
(2)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鸡对禽痘最易感,尤其是雏鸡。火鸡、鸽、鹌鹑、金丝雀、麻雀、鹦鹉和多种野鸟也可感染。已在分离20个科的60多种野鸟中有自然感染的报道。水禽对该病有抵抗力。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能感染,但以雏火鸡和育成火鸡最常发病,秋季最易流行。病禽是该病的传染源。皮肤黏膜损伤,吸血昆虫的叮咬,在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痘病毒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伤口侵人体内,也可经毛囊感染。健康鸡和病鸡直接接触,或含有病毒的尘土接触皮肤和黏膜的微小伤口即可引起感染。
临床特征。火鸡痘的潜伏期约4~10天,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皮肤型(干燥型)在火鸡的头部、颈、翼内等无羽毛处的皮肤上,在冠耳、皮瘤上出现突起的灰黄色黄豆大的硬结痴,突出皮肤表面,有时结痴连在一起,能把眼睛封住。皮肤型痘属症状轻微的鸡痘。鸡痘的病变起初为粟粒大小的白色丘疹,然后逐渐增大,呈灰黄色乃至棕褐色,隆起于皮肤表面,粗糙不平。结节数目由数个到数十个不等,一般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可以融合。12~18天后丘疹破溃出血,而后结成硬痴。18~21天后痴皮脱落,局部留有瘫痕。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可见皮下呈青紫色,病灶可融合成片或化脓坏死,甚至形成皮肤溃疡。病鸡表现食欲下降,增重减缓及产蛋量下降。严重时也可引起少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