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1.1流行趋势分析
2013年底到2014年初,疑似H5亚型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给养禽生产造成了损失,对产蛋鸡的影响尤为严重。2014年养鸡生产仍将面对来自H5亚型禽流感的防控压力。
1.2流行毒株情况
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情况趋于复杂,鸡主要以H5N1和H5N2亚型为主,其它禽种(鸭)亦存在H5N2、H5N8等亚型的感染,不同类型高致病性毒株在毒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前鸡流行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属于2.3.2分支。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重组毒株,属于7分支,主要由7分支的新变异株与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F/98-7基因型)重组而来。
1.3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不同鸡群的临床保护力不一样,因此产蛋鸡群感染后引起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多以采食下降、产蛋下降、神经症状和卵泡变形、软化、输卵管内有黏性分泌物为主要特征。雏鸡(包括商品肉鸡)一旦感染,仍以高死亡率和的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
1.4主要防控措施
1.4.1免疫防控
选择与流行毒株相匹配的疫苗,种鸡和蛋鸡可选择在1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30日龄和开产前再各进行一次免疫,36周龄左右进行第四次免疫,换羽鸡开产前进行第五次免疫,同时注意加强免疫监测。大流行季节可考虑对商品肉鸡进行疫苗免疫,通常于10日龄左右免疫一次。
1.4.2其他措施
密切了解和关注养禽生产中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变化;加强对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坚决杜绝病死鸡的上市流通。
2H9N2亚型禽流感
2.1流行趋势分析
近年H9N2亚型禽流感呈现流行态势,给养禽生产带来了的损失。其主要发生阶段是15~30日龄的雏鸡(包括商品肉鸡),通常由于母源
抗体消失、免疫抗体尚不足以产生保护而养殖场早期防护不严导致感染发生。产蛋鸡群感染偶有发生。
2.2流行毒株情况
当前流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毒株属于BJ/94亚系,优势基因型为F/98-7,由于感染较为普遍,其在禽流感病毒新毒株出现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流行毒株致病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对鸡胚的致死性增加、在鸡体内有相对更好的复制能力。免疫效力试验亦显示,经过筛选的近期分离株对不同时期毒株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2.3主要临床表现
雏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通常会发生其他继发感染导致更为严重的生产损失。剖检主要表现为气管有黏液和喉头气管的充血、出血,继发或并发感染会加重损伤并可能形成支气管的干酪样栓塞。产蛋鸡感染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和产蛋下降。
2.4主要防控措施
2.4.1免疫控制
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匹配性良好的疫苗于10日龄左右进行首免,二免时间选择在30日龄左右,50日龄左右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补免,至少开产前再进行1次免疫。
2.4.2其他措施
雏鸡阶段为当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阶段,此时很难通过抗体达到较好的免疫防护效果,因此必须做好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和生物防护工作,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出现。
3传染性支气管炎
3.1流行趋势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以地方性流行为主,主要发生阶段是15~30日龄雏鸡。早期感染对产蛋鸡的影响更大,会造成产蛋峰值不同程度的,感染越早产蛋峰值越低,生产中应予以密切关注。
由于合适疫苗的选择,目前产蛋鸡发生较少,但存在由于疫苗免疫不确实造成发病的情况。
3.2流行毒株情况
造成我国IB发生的毒株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在M41相关疫苗(如H120、H52等)多次免疫的情况下,临床上能够分离到的主要流行毒株属于类4/91型毒株(以QX和YN株为代表),占到临床分离毒株的80%以上。亦要关注不同地区存在的其它毒株情况。
3.3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类4/91型毒株毒力较强,雏鸡感染后除一过性的呼吸道症状外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死亡,有的疫病发生过程。剖检主要以喉头、气管黏液和的肾脏肿胀为主。产蛋鸡缺少产蛋高峰且剖检可见输卵管发育不良、有积液通常为雏鸡早期感染造成输卵管损伤所导致。
3.4主要防控措施
3.4.1免疫控制
目前情况下将H120和类4/91型疫苗联用可以较好地抵抗我国的流行毒株。活疫苗可选择在1~3日龄首免,20日龄左右进行二免,其它时间则定期间隔应用活苗免疫,至少在开产前进行1次灭活疫苗免疫。
3.4.2其他措施
做好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消毒和隔离防护等生物措施是防控的关键。
4其它值得关注的疫病
4.1新城疫(ND)
ND的发生以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为主,不同地区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主要发生于15~30日龄的雏鸡(包括商品肉鸡)和产蛋鸡,以雏鸡的高死亡和产蛋鸡的产蛋下降为主要发病特点。临床上存在常规疫苗对产蛋鸡产蛋性能保护效果不佳的情况,大量分离到的鸡源强毒株主要属于基因Ⅶd型。临床上应加强对ND免疫效果的监测,同时应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消毒和隔离防护等生物措施。密切关注抗体水平较高鸡群仍然发病的情况。
4.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IBD的发生在一些地区呈现增多的趋势,主要发生于15~35日龄雏鸡,多见于商品肉鸡。临床分离毒株多属于超强毒株(vvIBDV),但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流行毒株之间差异较小。临床发生多与疫苗免疫时机不合适导致免疫反应较差有关。亦应关注毒株的不断缓慢演变对其临床保护带来的影响。
4.3鸡包涵体肝炎(IBH)
抗体监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由Ⅰ群腺病毒引起的IBH感染较为普遍,部分疑似发病鸡群(商品肉鸡)表现为的肝脏损伤和一定比例的死亡率,分离的毒株有多个血清型,包括血清Ⅱ型、血清Ⅴ型等。需要进一步确认临床分离毒株的致病性和对生产带来的影响。防控IBH除了从病毒本身考虑外,更重要的是防控继发感染,做好鸡群的管理和生物工作。
4.4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带来一定的生产损失,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PCR检测进行证实。需进一步系统了解不同血清型菌株在我国的存在和流行情况。防控除生物措施外,进行疫苗免疫是必要的。
4.5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感染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多与疫苗免疫不确实和饲养管理因素有关,生产中性高、质量稳定疫苗的应用是重要的。
4.6呼肠孤病毒病
近年来疑似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的病症相对较为突出,从多例有腿和关节疾病、腺胃肿大等临床表现的鸡群通过PCR和病毒分离检测到禽呼肠孤病毒,需要在生产中进一步关注呼肠孤病毒分离株与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
4.7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养殖业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间段会形成不同的危害,包括二者单独引起的危害以及与其他病原共同感染引起的危害等,应在生产中给予密切关注。霉菌和霉菌毒素多由饲料及添加剂而来,饲料原料的好坏是防控的关键。
4.8常见细菌病
大肠杆菌是鸡场的潜在威胁,一旦鸡体由于感染、应激、通风不良等原因造成抵抗力下降时,大肠杆菌就会发生继发,防治中要认真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药物筛选,避免不当治疗、拖延导致更大损失。沙门菌感染近几年亦有抬头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种鸡场阳性率高、雏鸡(特别是商品肉鸡)发病增多,均应在养禽生产中给以密切关注。